商洪鋼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極強綜合性特點的學科,其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客觀感知、理性分析以及思維認知能力良好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數學教師要掌握各種教學技巧,通過情境創設和思維訓練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效性;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平臺,讓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究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數學,掌握數學問題解答技巧,了解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優化整合教材內容
數學知識有其獨特的知識架構和體系,它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又與生活實際有很大差別,它是人們經過大量實踐,通過研究、分析推理和論證等多種途徑形成的規律性認識,是抽象化的生活規律的認識。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些知識時難度較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教學時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巧妙運用教材知識,把那些枯燥乏味的推理和演算過程以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和游戲活動等形式展現出來,活化靜態的數學知識。如果直接提問學生:3+4等于幾?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但如果問:原先有3只小花狗,又來了4只小黑狗,一共有多少只小狗呢?這樣學生就會很感興趣。在求2、3、5的倍數特征時,只從數理方面分析,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假設有一些不能拆分的禮物,怎樣才能快速查清它們的個數呢?這時就引導學生可以2個為一個單位來數,或者3個、5個為一個單位來數。全部數完后,再總結一下有什么規律。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能總結出2、3、5倍數的基本特征,這也與人類認識事物都是從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規律相符合的,學生也能從中獲得樂趣。
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引導作用對教學質量的好壞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積極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巧妙疏導,帶動學生學習的情緒,使學生自發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例如,在學習“比的應用”時,由于學生事先已經學習過分數應用題,因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一道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的應用題,既可以用分數方法解答,也可以用比的知識解答,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讓學生互相傳閱解題步驟,通過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優點,揚長避短,從而找到一種更簡單的解題方法。這時教師再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同學們,你們在解題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哪?”經過短暫的思考,有的學生就提出了疑問:“利用分數的方法在某些地方會比較麻煩,也有的題目運用分數的方法解答不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進行討論探究,嘗試從別的思路入手,結合預期的效果,很快就能找到比分數方法更合理的解題方法——比的方法,那之后的學習就能順利開展了。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應用技巧,同時又能讓學生享受探究活動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三、梳理相關的知識鏈,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傳統的課堂練習注重鞏固新知識,強調課堂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形式上講究練習和設計的層次性與多樣性,呈現的是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每個教學環節都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更加注重知識鏈之間的銜接,而形式上則注重分散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例如,在教學“平行與垂直”時,在分類得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平行或相交)后,可以設計一組判斷題,最后呈現一組異面關系,引發學生討論,最終得出完整的平行線的定義,實現知識之間的有序鏈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四、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動手操作,并不是簡單的身體動作,而是與大腦緊密相連的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操縱中,學生不但要仔細觀察、分析比較,還要對知識進行抽象概括,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動手觸摸、用眼觀察,并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時,教師可以“逼”學生思考:長方體有幾組相對應的面?當學生認識相對面之后,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相對面具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接著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摸一摸,使知識在動手過程中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拓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引導他們自發地參與知識獲取的整個過程,并在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中深刻感受到數學學習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實現數學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易良斌.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2.
[2]王艷玲.淺談實施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的基本策略[J].學周刊,2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稽東鎮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