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森
摘 要: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有必要對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策略
伏爾泰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在實施新課改的浪潮中,有一些老師在講臺上依然是一言堂,學生充當老師的“忠實觀眾”。這種現象,其原因是老師覺得如果自己少講一點或講漏一些,學生就可能學不懂、記不牢,一定要從頭至尾、仔仔細細地講個透徹、明白,這樣才算完成教學任務。在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運行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蕩然無存,就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個性了!所以,教育專家們提出了要“精講多練”。我個人認為,在“練”中,一定要突出“多讀”“善讀”。所以,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課堂朗讀存在的問題
1.讀書缺少評價
學生朗讀完了,老師就覺得已經完成教學任務了,繼續往下講,通常缺少對朗讀效果的評價。可能個別老師認為朗讀完后還作評價,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倒不如讓我多講一點,讓學生更明白些。實際上,這是由于老師對“讀中領悟”作用理解得不透徹。學生如果不理解內容,那就一定不能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這時,如果老師讓學生相互評價,指出朗讀過程中的不當之處,找出正確的朗讀方法,從而真正讀懂課文,這不是比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授更好嗎?
2.讀書不分側重點
課本中的文章體裁各式各樣,表達的感情各不相同,所以,朗讀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老師應引導學生多朗讀課文的重點句段,而不能從頭到尾、漫無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讀。如,《月光曲》一課中第九自然段是精華部分,老師可在播放貝多芬《月光曲》的過程中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月光下海面的美麗景象,使學生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導學生朗讀這部分內容,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讀書過于形式化
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把朗讀過于形式化,讓學生默讀、小聲讀、小組讀、齊讀等等。老師為了完成讀書而讀書,沒有加以指導,沒有考慮各種讀法的適用性,學生讀書沒有感情,沒有停頓,只是為了完成讀書而讀;或者老師讓學生用兩三分鐘讀完一篇文章,根本沒有考慮學生是否讀完,當然達不到讀的效果。詩言志,歌詠情。只有有感情地讀課文,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方法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只有常抓不懈,并切要注意適當的方法。
1.引導學生用“心”讀書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啟發學生用“心”讀書,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如,《橋》一文中,“奉獻”是全文的主要感情基調,那怎樣使學生入情入境呢?怎樣讓學生體會老支書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一個共產黨員為了村民不僅舍棄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舍棄了自己兒子的生命。大家都有過和親人生死離別的經歷,誰來說一說當時自己心中的想法?這樣能引導學生感受一名老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偉大胸襟。
2.巧妙運用符號,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
在教授古詩詞時,我經常會用“/”劃分句子。如,詩歌《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大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到詩情畫意就在我們身邊。又如,用“·”標出重讀的詞語,用“—”標出輕讀的詞語等。通過加上這些提示符號,學生更容易掌握語感,分清輕重和快慢,朗讀也就達到了預期的好效果。
3.會看標點符號
一個句子,除了由文字組成外,還有各種標點符號。那么,標點符號就是句子的“朗讀提示音”。如,遇到“?”時,要讀出疑問的語氣;遇到“!”時,要讀出感嘆的語氣等等。只有讓學生掌握這些“提示音”,他們才能更好地把握朗讀的速度和語氣,朗讀效果就會顯而易見了。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們要創造機會,創設情境,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特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堅持“多讀”,并讀出聲,讀出意,讀出情。總之,老師只有堅持“多讀”,才能“精講”,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孟布拉克
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