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仁 王靜波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是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過程。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僅是發展智力的保障,更是學校落實素質教育的前提。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小學數學;教學;培養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非常短,而且一些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非智力因素是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動機、習慣、意志、興趣等,對學生智力活動具有調節、定向、強化與維持作用,并且能讓智力不斷發展。因此,在現代小學教學中,必須努力落實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學生智力的同時,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
一、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非智力活動中,才能真正感受教學帶來的快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將數學典故和趣事穿插到教學工作中去,在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時,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外活動中,通過鼓勵學生上網進行資料查詢,讓學生帶著趣味探知的意識解讀數學。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數學競賽等不斷提升自己,并且將自己的經歷與其他同學分享,從而將自發的學習動機激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了讓學生維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并且在訓練中思考相關問題。通過在預習中標記有疑問的問題以及課堂交流,讓學生養成主動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發展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動機,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
二、鍛煉學生學習意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師應該主動打破常規,鼓勵學生用創新的方法進行思考,這樣在面對不懂的問題時,學生就能干預挑戰,進而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主動創設情境,提高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求同存異。讓學生在大膽想象的同時,主動學會創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
當學生學習到一定階段后,為了讓學生創造,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心理以及年齡特征,從心理上鼓勵學生,讓他們在自我學習中,以平常心看待,通過堅強的意志,不斷克服困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作為一個持續的工作,必須將智力與非智力結合起來,認真看待,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甘海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J].學周刊:A版,2013(10).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小城子鎮中心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