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本文作者系列選題
1.運動技能的概念與認識; 2.運動技能的要求與意義;
3.運動技術教學目標與評價; 4.運動技術單元教學與驗證;
5.運動技能分類與策略; 6.運動技術教學年齡特征;
7.運動技術學習基礎與經驗; 8.運動技術教學與因材施教;
9.運動技術教學趣味性與科學性; 10.運動技術教學實用性與靈活性;
11.運動技術教學競賽與游戲; 12.運動技術教學與立德樹人。
摘 要:文章對長期以來運動技能有關概念的混淆現象進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運動技能有關概念再思考的意義與價值:對運動技術的知識歸類有助于提升學校體育學科地位;有助于糾正學術表述的混亂現象;有助于更好地銜接運動技術與課程內容、教材、身體練習等概念。
關鍵詞: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運動能力;運動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1-0015-03
體育新課程改革以來,曾出現過有關“運動技能淡化”問題的爭議,數年來經過專家學者、基層教師的辨析,基本的共識是“運動技能”依然是體育課堂教學重要目標之一,它決不能淡化,反而要強化。因為,淡化了的運動技術學習只能滿足學生短暫的快樂,只有克服與挑戰運動技術難度的快樂才是運動真正的快樂。然而,在學校體育學理方面,有關運動技能的研究還比較滯后,特別是與運動技能相關的一些概念,如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動作技術、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雖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了這些方面的內容,但各家各有說法,沒有達成較為一致的認識。基于上述背景,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較為完整的梳理。
一、有關“運動技能”幾個概念的再思考
1.什么是運動技術與動作技術?
對于“運動技術”的概念,各個詞典或教材都有不同的論述:《體育科學詞典》的定義是:“完成特定的體育活動的方法,或能充分發揮人的身體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1]《教育大辭典》中的定義是:“運動技術也稱動作技術、體育技術,各體育項目技術動作的總稱。指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充分發揮人體能力,合理有效完成動作的方法。”[2]《體育概論》一書的解釋是:“體育運動技術是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完成的身體運動稱之為體育運動技術。”[3]綜上所述,有關運動技術的表述盡管略微不同,但運動技術與“完成身體動作的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概念表述中還有一些用詞不是十分清晰,主要是動作技術與運動技術之間的區別比較含糊。從概念的屬性來說,“活動”是動作的上位概念,“動作”是運動的上位概念,而“動作”概念的外延有:勞動動作、運動動作、生活動作(如吃喝住穿等行為活動)、藝術動作(如舞蹈與表演動作)。[4]其中,運動動作與勞動動作的區別是“運動”與“勞動”之間的本質區別,勞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勞動動作獲取各種生產、生活資源,而運動的目的主要是強化身體體能;同理,舞蹈的目的是通過身體動作藝術表現生活情景;駕駛的目的是通過駕駛動作移動汽車與運輸等。
因此,運動動作是“動作”的一個分支,而運動技術是指“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合理有效完成身體運動的方法”,因此,運動動作方法可簡稱為“運動知識與技術”。對于運動技術與動作技術之間的區別,可用表1表示:
2.運動技術是一種“運動操作知識”
“運動技術”是體育學科的特殊詞語,在學校教育其他學科中是沒有的(其他學科只有知識與技能之說)。為了保持體育學科用詞與其他學科用詞的一致性,我們有必要對體育學科中的“運動技術”進行“知識”的歸類。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把“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式知識”。[5]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即為陳述性知識,另一種有關解決如何做的知識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即“操作性知識”。就運動學科而言,身體運動方法涉及了運動所需要的結構、要素、關系、概念、原理等內容,而“知識”的本質是事物屬性與聯系的信息與組織,因此,“身體運動方法”可以認為是一種“知識”,它是前人積累下來的運動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知識的一個部分。具體而言,身體運動“知識”有兩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身體運動理論知識——可稱其為“陳述性知識”,它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具有同等的性質,如籃球運動發展的歷史、裁判方法、運動員及其成長過程、跳高的技術結構等;二是,身體運動技術——可稱其為“程序式知識”,也就是動作操作性知識,是關于身體如何進行操作的操作知識,如跳高中如何助跑、起跳,如何過桿與落地等。因此,運動技術可理解為一種“操作性知識”。但“勞動技術、駕駛技術、舞蹈技術、烹調技術等”也是操作性知識,所以,為了區分“運動技術”與“勞動技術、駕駛技術、舞蹈技術、烹調技術等”操作性知識,我們把運動技術理解為“運動操作知識”,如體操、田徑、游泳等運動中各種具體的運動技術,而“勞動技術、駕駛技術、舞蹈技術等”技術理解分別理解為“勞動操作知識;駕駛操作知識;舞蹈操作知識”等。
綜上所述,身體運動方法可一分為二:運動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術,其中運動理論知識是“陳述性知識”,運動技術是“運動操作性知識”。
3.什么是運動技能、運動能力、運動技巧?
《體育科學詞典》的定義是:“運動技能按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某種動作的能力”;運動能力則是“人體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6]《人體生理學》一書中的解釋是:“運動技能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按一定技術要求完成的隨意運動行為。”[7]《學校體育學》教材中運動技能的含義為:“表現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組織起來并順利完成某種活動任務的復雜的肢體動作系統。”[8]運動能力(E.C)是指:“人參加運動所具備的能力,是人的身體形態、素質、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百度百科】
從以上詞典與教材對運動技能等概念的不同表述來看,我們需要明確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運動技能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共性是:按一定技術要求完成的肢體動作系統。這里所指的“肢體動作系統”是人體內部系統。其次,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為一談。運動技能是針對某種運動動作方式與行為的,而運動能力則指是一種有關運動的綜合素質,即要具備一定的從事運動的能力,就需要具有一定的運動技能、身體素質、身體機能等,如從事籃球運動,其從事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身高(身體形態)、彈跳(身體素質)、籃球各項技能等。因此,運動技能是發展運動能力的一個基礎內容,學會與掌握多樣化的運動技能有助于發展運動能力。同時,運動能力的發展也有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更有助于引導自身去開拓和學習新的技術、掌握新的運動技能,但運動能力與運動技能決不能混用。
所謂“技巧”,是指“技能發展到了自動化程度的高級階段。”[9]運動技巧是“指準確、熟練,達到自動化程度完成身體練習的能力。現通稱運動技能”[10]因此,運動技巧是運動技能發展的最高級階段,也是運動技能的自動化階段。結合運動技能的形成階段(運動技術初學階段、運動技術提高階段、運動技能掌握階段),我們認為可以把前兩個階段歸納為運動技術學習階段,后一個階段歸納為運動技能掌握階段。又根據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我們還可以把運動技能劃分為合格技能、良好技能、技巧性技能(自動化技能)。
4.運動技術、運動技能與運動習慣的關系
從上述概念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運動技術是方法論,它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實踐中經過多次修正,并在不同階段具有相對科學性的完成動作的一種的方法。運動技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客觀存在性,即它是不隨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也不具備個人的特性。運動技能則不一樣,它是人經過學習后而掌握了的具有個性化的行為方式,具有明顯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見,運動技術只有被學生學習,才有可能升華為運動技能,才能把物化的運動技術上升為人性化的運動技能。
所謂“習慣”,是指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形成運動習慣是我國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但要養成運動習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青少年學生需要學會或掌握熟練的運動技能,即從學習運動技術開始,逐漸提高與改進運動技術,再經過不斷的強化重復練習,達成掌握熟練的運動技能。如果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作為前提,運動習慣的養成將是一句空話;其次,要把經常運動的行為轉變成為一種學生的內在“需要”。什么是需要?青少年學生對于運動的第一需要應該是運動快樂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創造各種教學條件與方法設法讓學生滿足愉悅的運動體驗,并鼓勵學生經常利用學會的運動技能參與各種身體鍛煉活動。如果學生只是掌握了某些運動技能,并沒有經常運用這些運動技能進行身體鍛煉,那么,業已學會的運動技能不僅會被荒廢,而且運動習慣也難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與目標更是難以實現。
二、明晰“運動技能”相關概念在體育教學中的意義
1.“對運動技術的知識歸類”有助于提升學校體育學科地位
運動技術正如勞動技術一樣,在我國歷來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常被稱其為“下里巴人”之所為,這是世俗的偏見。在我國學校教育中,情況也大致相近,學校體育是學校各學科中的“小三門(音體美)”之一,近年來由于青少年學生體質問題,引起了國家對學校體育的加倍重視,使得學校體育的地位提升很多,但在思想深處上依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至深,因此,要糾正這種偏頗,并非一朝一夕。從體育業內來看,對運動技術的知識歸類與界定將有助于確立學校體育的學科地位,有利于統一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性質,因為其他學科皆以“科學知識”衡量其含金量,如物理科學知識、化學科學知識、數學科學知識等。如果把運動技術理解為一種“科學知識”,那么學校體育也可與之相提并論了。如前所述,運動技術也是一種“科學知識”,只是與一般的知識不同,它的重要特征是“運動操作性知識”。
按美國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教授的觀點,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范疇: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等,并認為這些智能都是人類學習與生活不可缺少的智能。事實上,我們學校教育的學科也基本是按這些智能進行劃分的,其中身體—運動智能(肢體運作智能)是八大智能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換而言之,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不同的只是學科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從事運動操作知識學習與研究者的價值。
2.糾正學術表述的混亂現象
由于對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的概念不清,導致了體育教學與實踐中對運動技能的各種表述混淆現象,如經常把運動技術與動作技術等同起來、把動作技能與運動技能等同起來、把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等同起來、把運動技術與身體練習等同起來等等。明晰“運動技能”相關概念之后,對于正確運用適合的詞語表述相應的含義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動作”是“運動”的上位概念,動作技術包含了運動技術,運動技術是動作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次,運動技能也是動作技能的一個部分,動作技能包含了勞動技能、舞蹈技能、運動技能、汽車駕駛技能等。第三,無論學習與否,運動技術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運動技能,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被人學會與掌握,因此,運動技能具有人格特征。也就是說,運動技能是人格化了的,而且對于同樣的運動技術,每一個人掌握的運動技能千差萬別。第四,在體育教學中比較適宜的說法是“學生學習運動技術”“學生學會或掌握運動技能”。第五,運動技能是針對運動項目具體的運動行為方式,而運動能力則屬于人的個性心理范疇,主要包括身體形態、運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綜合性特征。運動技能的多樣化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則有助于加快學習運動技術的進程。第六,從運動技能掌握程度來看,運動技能可劃分為合格技能、良好技能與優秀技能,優秀技能也可稱之為熟練技能、自動化技能、技巧性技能、動力定型技能,因此,熟練運動技能、自動化運動技能、技巧性運動技能、動力定型運動技能的含義基本是一致的。第七,運動技能是培養運動習慣的基礎,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運動習慣的養成將成為空話,因此,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學習運動技術,掌握幾項運動技能,同時在課外要鼓勵學生經常利用已學的運動技能參加體育活動,這樣才能逐漸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運動習慣一旦養成,身體鍛煉就有了一定的保障,這也是學校體育的理想境界。
3.把運動技術與課程內容、教材等概念銜接起來
對于什么是課程內容、教材等問題是體育課程研究的一個難點,也是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已有不少學者對于教材與課程內容進行了深化研究,也有不少的成果出現,本文所闡述的也屬一己之見。首先,筆者認為運動素材很多,但有的運動素材不適合學校體育,因此,不能成為體育課程內容,只有那些適合青少年學生體育學習與身體鍛煉的素材才是體育課程選擇的內容。運動素材可表現為運動項目的大類:如田徑、球類、拔河、游泳、跳水、蹦極等。其次,被選中的體育課程內容應由各類運動項目組成,如籃球、足球、排球、跳高、跳遠、乒乓球等。第三,運動技術是指運動項目中的各子項技術,如籃球項目有投籃技術、傳接球技術、運球技術、持球突破技術、籃板球技術、防守技術等;乒乓球項目有接發球技術、推擋技術、搓球技術、削球技術、攻球技術、弧圈球技術等,這些技術就是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教材。[11]把這些教材(各項具體的運動技術)編排起來,以學期為單位就形成了學期教學計劃,以學年為單位就形成了學年教學計劃等,其中各教材可根據其性質形成一定的排列方法,有的可連續排列,有的是間隔排列,有的是兩者結合型排列。第四,以上運動技術只是從教材性質進行劃分的,還停留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前期階段,只有把這些教材落實到體育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學習與練習(即身體練習),才能把各項運動技術轉化為具有人格特征的運動技能。因此,“身體練習”是銜接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的關鍵與中介,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之一。
參考文獻:
[1][6]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香港體育學院編.體育科學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400.
[2][5][10]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99;609.
[3]楊文軒,楊霆,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0.
[4]鮑冠文.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00.
[7]人體生理學編寫組.人體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
[8]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
[9]馬啟偉.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1.
[11]邵偉德,武超,李啟迪.對體育課程若干概念指稱的再思考——與賈齊的深化討論[J].體育與科學,2012,(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