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勤厚
〔關鍵詞〕 數學教學;情境;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41—01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地參加教學活動,才會形成高效課堂。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民主創設
教學民主是情境教學的先決條件,是學習興趣產生的土壤。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創設一種師生相融、教學相融的氛圍。教師要靈活運用富有啟發而新穎的教法,堅持“因學論教”,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想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等。靈活應用啟發式、發現法及暗示法等教學方法,創設學生積極思考和勇于作答的學習情境,使學習的動力都由情境促使學生作出而不必通過教師的命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經常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為前提,以學生的眼光去審視將要學習的新內容。要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樂。建立師生相融的良好關系,使教師的興趣、愛好、心理指向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指向發生情感交流、轉移,以產生共鳴。
二、初始問題設計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為使一節課的教學能夠自然、順暢、高效,教學中教師要深鉆教材,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初始問題在教學中的作用。例如,在講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教師先讓學生畫出任意的凸四邊形,然后讓大家把各邊的中點依次連接起來。當學生發現不論原來所作的是哪種凸四邊形,連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時,他們感到驚奇和興奮,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在變化現象中的不變性,即一個新的規律。雖然發現這個規律對于人類來說并不算什么新的信息,但對學生來講,卻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進而想探求其中的奧秘,這時教師提出三角形中位線問題,就會把學生的思考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三、認知矛盾設計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結構,除重視初始問題的設計之外,還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恰當地安排一些問題和習題,引導學生意識到新知同自身原有認識結構矛盾,形成認知沖突。如八年級因式分解教學中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分解x6 -y6,在解題過程中會出現多個認知沖突。
四、解法探討
在解題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尋求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科學性和創造性。通過解法探討,學生在操作演練、進行多維思考取得勞動成果的自我欣賞中,擴大了視野,培養了靈活多變的綜合解題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學科應用設計
教學中只注重理性的、單純于書本知識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呆板、索然無味,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近年來數學教學把與實際密切相關的國情民意、生產生活、計劃決策、市場營銷、存貸利率、成本利潤等實際情境感頗強的問題“帶”入學科,使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
六、目標測試設計
“成功——喜悅——興趣”,這是興趣產生發展的動態模式。實踐證明:“跳一跳,摘得到”的狀態最能引起學生的意向和興趣。因此,一節課、一個階段、一次競賽的測試,除切中教材重點之外,還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設計好題目的難度,因為容易實現的目標不能引起學生成就感的滿足,無實現可能的目標學生也無法問津。難度適中,符合學情的目標測試,可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導致興趣產生。二是要及時反饋,通過及時反饋,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進步,已有的學習態度和方式得到肯定,激起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適當的缺點與不足的反饋能使學生從中明確自己的差距。三是堅持對尖子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對學困生給予鼓勵性評價。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