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優點;視野;難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76—01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優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一種有積極作用的情緒,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種情緒在一定的情境中極易產生。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使面向學生的畫面生動活潑、聲情并茂。這就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尤其是電腦動畫強烈的表現力,往往能根據知識的內容虛擬出特定的情境,將一些“死”的知識變“活”,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和諧的教學情境,學習興趣將得到極大的提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如,學習《沁園春·雪》時,先播放這首歌的MTV,使學生既為優美的畫面、雄渾的歌聲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氣勢、豪邁的情懷所折服,進而產生一種探究課文內容的強烈的求知欲望。在講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不看課文,集中聽配樂朗讀,優美的語言、動聽的音樂、充沛的感情把學生帶入了一個陽光明媚、雞犬相聞、人們怡然自樂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沉浸在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心靈得到凈化。
2.開闊學生的視野。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與計算機集成在一起。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可以創設出悅耳、悅目、悅心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無疑會誘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學習高爾基的《海燕》,學生單憑想象,難以理解文章主旨,而讓學生觀看課文相關視頻,使學生感受到“狂風卷集烏云”,“大海咆哮”,“暴雨即將來臨”的震撼,深刻地感悟海燕的無畏與堅強。這種教學手段,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3.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多媒體課件能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變具體,靜態變動態,使原來枯燥的課本內容更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去主動發現、探索、思考、解決問題,從而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教學《聽潮》一課,主要特點是用文字來塑造聲音的形象,學習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朗讀領略大海剛柔相濟的美。這對甘肅山鄉的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和體會的。在教學中,我通過播放潮起潮落的VCD以及以潮水聲為背景音樂的范讀錄音,使學生充分調動起自己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將獲得的信息在大腦中匯聚成對大海的立體感性印象,起到化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淺顯的作用,突破了重點、難點,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注意的問題
1.多媒體教學要突出主題,不要過于強調娛樂。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所選擇的影視、音樂、圖片等資料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和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要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制作的課件一定要注意不能過于體現娛樂性,而缺少文學性。過于色彩感,過分地強調學生的欣賞,會使課堂過于活躍,上課時雖熱熱鬧鬧,卻偏離了教學主題,沒有教學重點。把網絡變成了游戲機。
2.制作課件不要簡單地模仿,不要把課件當成板書。有專家曾撰文指出,有的教師上課,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也不管合適不合適,動不動就用多媒體,一堂課從頭到尾,教師不寫一個粉筆字,全用電化設備打出來,似乎沒有多媒體的點綴,就顯不出新意來。還有的老師不去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用課件的演示代替老師的講解,老師一節課的時間里主要任務是不斷地點擊鼠標,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學生在臺下仰著脖子當觀眾,一節課都始終盯著大屏幕,看教師播放的各種音像材料,這是把語文課上成了錄像放映課。
3.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造成語文學科特點的缺失。語文教學主要的方法就是聽、說、讀、寫,就是要求學生背誦、記憶、理解、掌握并加以運用,它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及積累。所以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語文基礎和語文基本素養的訓練和培養。例如,在上網收集資料的同時,要指導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篩選適合自己需要的資料;不要一味追求電腦鍵盤輸入,因為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熱愛祖國的語言和文字也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在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切不可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