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來成
摘 要:“導學新知”是學生建立新知的關鍵,它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課堂效果的好壞。課堂上教師要順理自然,富有啟發性,學生學得必然生動活潑,知識掌握得牢固,否則便事倍功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學新知
一、直觀教學,實際操作,總結規律,獲取新知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外因,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內部根源,才是內因,才是起最后決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發揮多種多樣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教具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教具進行實驗、演示,讓學生實際操作,動口、動手、動腦,手腦并用,從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獲取新知。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這一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前每人先做好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梯形圖片,并標出上底、下底和高,教學時作如下提問引導:1.誰能用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然后讓學生具體拼一拼。3.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實際上是梯形的什么?4.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5.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什么?6.那么梯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7.為什么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除以2?
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操作,自己會發現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會探究規律,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新知。
二、抓住重點,分散解決
掌握教材重點,是處理好教材的關鍵,在教學新知識
時,從舊知識復習過渡到新知識,有時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較難的東西,這時我就事先把這些難點分散在舊知識的復習中解決,分層次地逐漸交替出現新知,各個擊破。例如,教學“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時,重點是掌握求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解題方法,通過一題多變,有意分散難點,步步加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我把題目擬為:
(1)一座煉鋼廠在一星期(7天)里共煉鋼1.26萬噸,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煉鋼多少萬噸?(2)一座煉鋼廠在一星期里,前3天共煉鋼0.48萬噸,后4天共煉鋼0.78萬噸,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煉鋼多少萬噸?(3)一座煉鋼廠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煉鋼0.16萬噸,后4天共煉鋼0.78萬噸。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煉鋼多少萬噸?(4)一座煉鋼廠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煉鋼0.16萬噸,后4天每天煉鋼0.195萬噸。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煉鋼多少萬噸?
這樣有意分散難點,分層次出現,使其各個擊破,新知識自然地在無意識中掌握了。
三、抓住聯系,有意擴散,質疑漸進
大家知道,數學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時只要抓住新知識之間的聯系點,有意擴散,進行正確導向,以提問質疑形式進行,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逐漸自學新知。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時,首先由舊知識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入,逐漸向新知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移,質疑如下:
(1)長方形的面積怎么計算?(2)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3)你具體剪拼一下。(4)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5)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有什么關系?(6)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呢?為什么?(7)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由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而來的呢?(8)是怎樣推導的?你具體演示一下。(9)用一句完整的話敘述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樣抓住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聯系點,步步深入,實際操作,質疑漸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出規律,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徹。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