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香
摘 要:就如何引導學生在習作教學中張揚個性,寫出個性化作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習作;個性;小學語文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個性是個體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區別于他人的特殊品質。作文教學最適合發展學生個性的活動,放飛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習作中充分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
一、開拓自由的寫作空間
魯迅先生說過: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學生的習作是否有創意、有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知識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感悟。因此,開拓寫作空間是決定學生在習作中張揚個性的重要基礎。
1.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
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激起寫作欲望。如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中玩賞,在玩賞中觀察,從中獲得感性真知,學習景物描寫并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我市熙春公園每年都舉辦菊花展,我就抓住這個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去參觀菊展,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獨特感受的賞菊習作。下面是一位學生以“觀菊”為題寫的一篇習作中的片段:
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造型菊了……我正欣賞得入神時,傳來了同學的呼喚:“看‘龍去啰!”我們又一窩蜂似的朝那邊跑去,一條造型逼真的“龍”呈現在我眼前,這條“龍”是由數十盆黃菊花組成的,盤纏在架子上。我想,這條“龍”不正象征著我們的祖國在騰飛嗎?這時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仿佛自己也穿上了黃色的衣裳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菊花了。
2.走進書籍,走進網絡
現在的社會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學生感受最深,寫起來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我們知道,電視、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
學習《詹天佑》和“初識魯迅”這組課文后,請學生以“我心中的詹天佑”“走近魯迅”為題進行習作訓練,如果僅以課文作為背景資料,顯然是不夠的。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收集相關材料,然后再動筆,這樣學生習作思路就開闊多了。
二、喚醒沉睡的習作潛能
喚醒沉睡的潛能,是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張揚個性的重要保
證,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習作是表現自我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夢想放飛的需要。
1.創設展現個性的環境
張揚個性,就要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能充分顯露自己思想意識和個性特點的習作環境。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展現個性的環境,能觸動他們的心靈,激活他們的表達欲望。
記得有一次習作課,我帶學生到大自然中找自己喜歡的一種樹。走出校園,學生們就像出籠的小鳥,在樹林中、小河邊,飛過來,飛過去。學生不斷地向我講自己的發現和想法:“老師,我看到粉紅的桃花了……”“老師,你快聞一聞這片葉子!”“老師……”此刻,我感到學生的心靈之門正向我敞開。我對學生說:“那么,同學們就說一說自己心中的樹吧。”于是學生爭先恐后地贊美自己喜歡的樹。
2.鼓勵說真話,抒發個性
說真話,說實話,抒真情,這是習作的基本要求,是小學生習作的生命。鼓勵學生自由選擇習作方式,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聞、見解和思想。
有一年班級里很多同學都養蠶,我決定以此進行習作訓練。一天上課,我特意買了幾條蠶帶到課堂上和學生討論起“養蠶經”來。當我問到學生為什么要養蠶時,有的說“培養觀察能力”,有的說“好玩”,還有一個學生反問我:“老師,你為什么要養蠶?”我就明確地告訴學生:“老師小的時候沒有完整地養過一批蠶,現在我想和你們一起補上這堂課,多學點知識。”我坦率的回答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成了他們的“蠶友”,我就順勢要求學生養完蠶后每人交一篇習作。習作收上來了,有的從珍愛生命角度去立意;有的從養蠶的樂趣去寫;也有的學生宣言不善養蠶……
三、獨辟蹊徑,倡導個性化的表達
獨辟蹊徑,要求學生盡量克服“千人一面,萬人一詞”,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1.培養個性語言
比如說,同樣是選擇作文題目,別人用了《家鄉變化大》《我可愛的家鄉》,你用《請到我的家鄉來》《一筆寫不完家鄉美》……,用的措辭變了,親切感就增加了,題目的新意自然也就出來了。同樣是描寫“鞋子爛了,腳拇指出來了”這種情景,別人開門見山:腳拇指全露在了外面,你轉個彎彎,這樣寫:一對大腳拇指居然沖破“阻攔”,獨個兒鉆了出來!描寫的方法變了,生命力就凸現了,句子的新意自然也就出來了,這就是個性語言。
2.培養個性情感
有一次,我指導半命題作文,我先出示了題目《我是……》,然后作了自我介紹:“我是一名教師,我的愛好廣泛……那么你呢?”學生順理成章地想到了習作“介紹自己”,他們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這時,我話鋒一轉:“同學們都知道孫悟空有七十二變,我也有一變,你們信嗎?”學生都微笑著搖頭,目光中充滿了好奇,“我是一棵梧桐樹,我生活在一條小溪邊……”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我的自我介紹,把學生帶入一個想象的世界。學生用目光告訴我他們喜歡這富有創造性的表達。于是,學生踴躍發言。這樣一來,學生的思想閘門立刻打開了,他們的發言也豐富起來;有的傾訴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話般的經歷……普普通通的樹被學生們賦予了新的生命,也體現出學生的個性
情感。
(作者單位 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