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紅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呢?試圖從“操作程序、教學策略和教學建議”三個層面,進一步探求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策略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以探索、研究的態度和方式對待數學學習,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建構數學認知結構的教學活動,它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的學習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呢,現簡要闡述如下:
一、操作程序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充滿疑問的問題情境,為此,教師應重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誘導學生尋找發現問題:即在教師創設情境中尋找問題;在課題上尋找問題;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尋找問題;在新舊知識的異同點上尋找問題;在解題策略多樣性上尋找問題等,同時要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主動探索。
2.自主探究,分析問題
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與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是分不開的,過程是線索,探究是中心。過程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來龍去脈,展示了數學思維活動及思維方式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方法的獲得恰恰是學生問題自主探究的基礎。提出問題并不等于分析解決問題,還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問題,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3.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有了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思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研究,這就需要師生、生生間相互交流,讓學生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在分析和交流過程中去分析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4.實踐應用,深化問題
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所學新知的理解與掌握,還能把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使問題進一步升華,在完善認知結構中,達到求異創新,鞏固新知的教學目的。
二、實施策略
1.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
小學數學學科對學生來說,是一門能夠讓他們參與其中、充滿新發現的創新性學科。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積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以此激發學生探索發現的欲望。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積極引導他們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和研究,努力培養和發展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實踐中學習,即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如,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32減26怎么算?“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是法則關鍵。寫出橫式后可以這樣指導學生操作:先擺出32根(3捆和2根)小棒,擺好后提問,32根減26根,也就是從32根中去掉26根,應該怎么拿?要從2個單根中去掉6根不夠,可以想一個什么辦法?經過這樣的提示,絕大多數學生基本能順利地操作并理解“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的道理。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學習遷移的能力,具備遷移能力的人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思維經驗解決新課題。
(2)質疑問難的能力,“疑”是思維的開端,是數學發展的動力。
(3)實踐操作的能力,重視學生操作和實踐活動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
(4)創新思維的能力,學生要實現主動探究,具備一般的思維推理能力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三、教學建議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寬松、自由、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情緒和熱情才會高漲,才有可能積極參與,產生探索知識的需要和愿望。這就要求教師不應成為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宰者、指揮者,而應成為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去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意識,專心聽取學生的表述和見解,平等地對待、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熱情并經常地與學生一起討論、商量和評價問題。
2.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設置認知矛盾,引發探究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兒童好奇、好問的特點,把學生引向知識和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以疑激思,以疑激趣。當然,設疑要有啟發性、趣味性、挑戰性,要適時、適度。如,教學“比例尺的意義”時,質疑:“你能用手中的直尺測出北京到武漢的距離嗎?”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聯系生活實際置疑:“自行車車架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這些問題,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促使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人。
3.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應突出以下三個方面:(1)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便架設“認知橋梁”;(2)剖析新舊知識的分化點,以便增強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3)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建構過程,不僅知其結果,還要了解自己得出結果或結論的過程以及先決條件,必要時能用圖表、圖示、算式以及語言等方式展現自己的建構過程,只有這樣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探究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發現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袁中學,馮明才.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探索.白山出版社,2000-10.
[2]劉品.小學數學創新學習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0.
(作者單位 山東省日照市碑廓鎮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