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荷彩
摘 要:計算教學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興趣;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而計算則是數學基礎知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計算能力的培養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數學素養。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一般策略。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教學同樣需要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想做,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的同時,又能享受成功的樂趣。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困生來說,他們對學習目的、任務尚未樹立起明確的認識,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的學習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對于計算教學,學生都感覺很枯燥,而且沒有興趣。
二、加強口算訓練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又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開始,學生就學習口算,從口算十以內的加減法到二十以內進退位的加減法。再到下學期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我們可以感受到計算學習就像爬臺階、滾雪球一樣,計算難度越來越大。教師必須采取形式多樣的訓練方法,為學生今后學習較復雜的運算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注重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數學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動作。”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實踐活動形式。對于動手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用實踐的眼光來處理現實教材內容,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在動手中,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又能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重視錯題的分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剛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
五、練習要有針對性
雖然多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損傷學生計算的興趣,最后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計算能力。
六、要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
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數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基礎的知識不過關,就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
七、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養成習慣的過程。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實說明,沒有良好的計算習慣是學困生計算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讓學困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檢。
一看: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二想:確定運算步驟。
三算:低年級學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進位,就是減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當減法做,乘法當除法做。因此,在確定運算步驟后,要認真地進行計算。
四檢:平時學生除了對規定的驗算題目進行驗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覺驗算每一步。所以要強調學生算完一步及時“回頭看”,檢查是否正確,保證計算的正確。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準,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話說,要想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就必須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曉村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