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朝軍
摘 要: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需要在教案設計、教學過程和課后作業布置三個環節上下工夫,在以上三個基本教學環境中采取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教學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因素。實踐證明,有著濃厚的興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在小學教學中,也應該切實重視對學生進行興趣方面的培養。目前,不少小學教師都意識到了興趣對于小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因而采取了各種措施加以培養小學生的興趣?;谶@一思考,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就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興趣的基本方法做一下探討,以饗讀者。
一、教案設計情境化
教案設計是教學的第一步,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就是要在教案設計上下工夫。要做好這一點,需要小學教師在教案設計上注重情境化。所謂教案設計情境化,就是教案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愛好需要等各方面的需要。如果具備了這一點,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作為受教育對象,學生自然希望能在課堂上看到美的東西,對此,教師的教案設計要符合學生的這一基本需求,比如栩栩如生的動畫,有效的聲效等都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教師可以在教案設計中加入這些有益元素。為了更好地說明如何有效地做到教案設計情境化,在這里就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為例予以解釋這一問題。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做如下情境化的教學設計。一是收集人民幣1分、5分、1元(紙幣和硬幣)、5元、10元、20元、100元各一張圖片,把這些圖片放在PPT中。二是給每一張圖片配備語音,通過圖片自我介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面值。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授課。首先讓學生在腦海里想一想人民幣是什么樣子。然后,讓學生回答自己想到的人民幣的樣子。之后,用PPT分別展示每一張圖片,并讓學生回答每一張的面值是多少。最后,教師操作,通過語音的方式告訴學生答案。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都處于情境化的氛圍之中,通過圖片和語音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知識,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了。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生活處于每個人的周圍,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如此,要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應該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把學生的生活移植到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受到生活的點滴原來是蘊藏在數學知識中,從而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里,仍然以蘇教版為例,來說明如何促使教學過程生活化。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認識比”中的“比的表示方法”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情講授,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教師說:“中秋節快到了,爸爸在給全家分月餅。家里就只有一塊月餅,可是家中共有爸爸、媽媽和你三個人,那么,應該怎么分才最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回答:“每個人分的月餅一樣多。”
教師說:“每個人分得一樣多,那就是一個月餅三個人分,也就是■了?!边@時候,教師就可以把■寫在黑板上。然后再給學生講解說:“三個人分一個月餅,那就是每個人只能分三分之一了。”
在這種情景下,教師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學生就會把生活中的問題移植到課堂上,同時再把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移植到對生活的想象中,因而不但能夠有效地學習到數學知識,而且還會發現,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息息相關,因而興趣也就會大大提升。
三、課后作業實踐化
課堂教學完成之后,一般都會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實際上,課外作業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重要環節,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原因在于,只有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才能合理地運用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學生感受到了知識的可用性,也就會有效地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了。
比如,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這一部分為例,教師完成授課任務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課外作業:放學后觀察任何一種物體,分別從它的上面、下面、正面、側面四個角度觀察,觀察完了之后,自己畫出來。第二天老師檢查。
這道題目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卻是在考查學生主動發現事物的能力。原因在于,題目較為開放,學生可以隨便挑選物體進行觀察,這就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打開了一扇大門,那就是在一定的要求下,任由學生自由選擇。也就是說,在這種比較自由的空間內,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要想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必須注重在教案設計上情境化、在教學過程中生活化、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要實踐化。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與日俱增。
參考文獻:
蔣世雷,傅玉蓉.小學數學學習策略:教材實踐對學生學會學習數學的影響實驗報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7).
(作者單位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頭步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