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已經在生物教學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內容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如此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生物教學;思維情境;思維方法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和提高的,在生物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進行思維教育的探索,首先要在教育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其次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糾正學生的思維障礙,指導學生反思并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
一、善于設疑,創造良好的思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設疑,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最佳的思維狀態,通過反復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懂得通過啟發性問題或質疑性問題讓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比較、歸納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思維,要實現這個目的,設置問題時要反映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些教材的內在聯系和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一環緊扣一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形成連續的思索,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如果所提的問題和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系、過難或過易、缺乏提問的方式等均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學習細胞質遺傳時,可先讓學生復習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試驗,再提出1909年德國生物學家科倫斯做的紫茉莉質體遺傳試驗。相互矛盾的結論就會引起學生思考生物遺傳為什么不一致呢?在做“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這一實驗時,有同學可能得不到清晰的四條色素帶,那么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是丙酮加得太多?還是研磨不充分?或是濾液細線劃得太細等問題。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二、加強思維訓練,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在生物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對現象和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綜合形成概念,做出判斷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1.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明白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防止知識間的混淆和錯位。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把個別零散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和系統,關系到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如:對種群和生態系統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學習都離不開分析和綜合。
2.歸納演繹能力的培養
在生物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演繹推理,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歸納推理: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蛋白質的內容時可設計如下教學流程:①給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的分子結構簡式;②要求學生找出這些氨基酸中存在的相同基團;③找出這些氨基酸結構的相同部分;④寫出結構通式;⑤得出氨基酸分子結構簡式特征是“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的初步結論;⑥進一步分析谷氨酸和精氨酸的分子結構發現:谷氨酸有兩個羧基,精氨酸有三個氨基;⑦修正上述結構特征,得出最后結論:每個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演繹推理則是從一般到特殊,即從一般原理到個別特殊事例的推理。如:在學習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律時,可根據遺傳實驗的實驗結果、數據概括出相應的遺傳規律,在此基礎上還可運用上述規律去分析、解決一些常見的遺傳疾病問題。
3.類比能力的培養
運用類比可以使陌生的事物轉化為熟悉的事物,使已有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擴展,并向更深層次或更廣泛的領域遷移,使原有的知識得到提煉和升華,因此它在生物學學習的應用上十分廣泛。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通過植物和動物的細胞結構類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從而對細胞知識有一個深入全面的了解。
4.逆向思維的訓練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從事物現象的反面去探索、質疑,不僅有助于加深知識理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也有利于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
三、善于質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生物教學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勤于思索,善于提問,提高自身思維的質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從教會學生發現問題開始,讓學生養成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的習慣。問題是思考的開始,又是思考的結果,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從自然現象、實驗現象、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發問的機會,并善于抓住他們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提高學習生物的興趣。注重反饋思維活動,強化或改正思維的結果,保證思維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發現在學習思維活動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并加以改進,調整學習和思考的策略。
四、搞好生物實驗,鍛煉學生思維
通過生物實驗教學,改進、增補演示實驗,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實驗作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生物實驗可以以其豐富的材料和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實驗操作,提高思維的實踐水平,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深入細致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和綜合: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改進和失誤分析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五、排除思維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本身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存在認知上的不足和理解上的偏頗,在解決問題時就容易產生思維障礙,從而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錯誤的生活觀念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想當然地判斷造成思維障礙從而導致失誤;概念辨析不清造成的思維障礙,對生物概念理解不透,區分不清造成失誤;思維定式干擾造成思維障礙,學生在學習中已經掌握了某些原理規律,但在解決問題時忽視條件改變,生搬硬套導致上當受騙;忽視隱含條件造成思維障礙,學生在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是多條件的,有些條件隱含在題目的字里行間,如果不注意學生就會無法解答或得出錯誤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理清知識思路,締結知識網絡并使其系統化、整體化,準確掌握生物學概念,將復雜知識簡單化,誘導、啟發、激勵、活躍思維活動。
新課程理念的推進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生物教學的重點,對于提高學生的生物能力和素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踐中必須將思維教學的目標與生物教學的目標綜合起來考慮,構建教學目標體系,設計相應的實施方案、檢測方案;注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結合,理清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思路,探索生物思維教學的新模式。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