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貢艷榮 潘秀峰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在課程設置上應該更接近企業的工作需要,更注重學生完成任務工作所需應用能力的學習和訓練。因此,職業教育有必要突破學科限制,以典型工作崗位為教學階段,以典型工作過程為課程,結合人的認識規律,對課程體系和授課方式重新設置,并在教學過程中模擬企業的工作任務及工作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
關鍵詞:課程設置;工作過程;學科界限
明代大儒王陽明云“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現代職業教育的訴求定位應該是不斷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完成企業工作任務需要的是一種綜合能力,但我們在教學課程是按學科設置的,人為地將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割裂成不同的學科,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清楚所學知識的目標,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教育部16號文件),在課程設置上應該更接近企業的工作需要,更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應用能力的學習和訓練;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有必要突破學科限制,以工作類型為專業,以工作過程為學科,進行學科(學習領域)的重新設置。
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層次:
1.專業的設置,專業的目標,專業的界限;
2.專業的學習階段,階段目標的確定;
3.每個階段所需的能力和知識,教材的選用;
4.教學課程過程的設置;
5.考核的方法及標準。
職業院校的專業的設置應該更貼近企業的工作的工種和崗位,比本科院校更具針對性;其專業培養目標也應針對企業具體的工作崗位進行,并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同時,專業階段培養目標要遵循人的認識規律及相關職業的發展規律,如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模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出納、普通會計、主管會計、會計經理及財務總監,此外還有小企業會計、小企業會計經理、大中型企業會計經理和財務總監等。
結合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模式與人類的認識規律,筆者認為,會計專業在第一學年(第一階段)應以學生能從事出納及普通會計工作為目標,設置出納課和普通會計課。其中,出納課具體內容應包括原始票據的辨識、支付結算辦法、銀行賬戶管理規定及出納工作規范等;普通會計課具體內容應包括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初級電算化、稅務基礎及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第二階段以培養熟練會計或主管會計為目標,其核心課程可設置中級會計實務和成本會計實務。其中,中級會計實務課程內容應包括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和經濟法等;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內容應包括成本會計、
ERP成本核算模塊等。其考核重點同第一階段。第三階段以培養主管會計或者會計主管為目標,在課程上可設置財務管理、稅收籌劃、審計、企業制度設計及管理學基礎。其考核重點同上。
由于高職院校很長時間習慣于按學科設置課程,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且各學科的獨立性和系統性也是不能忽視的,因此,在較短時間內很難完成面向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為此,筆者將課程設置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論課分別上,理論分別考核,實訓課統一考核。
第二階段,基礎理論部分分別進行,但各學科使用相同案例,在課程安排上考慮各科進程的銜接,實訓課統一進行,理論課與實訓課統一考核。
在突破學科界限上,以工作過程(類型)設置學科最大困難在于教師和教材,由于大多數教師長時間習慣于學科的教學模式,對其他的學科可能不太熟悉,而且由于目前沒有類似的教材選用,只能參考企業的各種工作流程和作業指導書,對新課程的教材進行
編寫。各科教師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教學,并參考企業的崗位作業指導書與在企業工作的實踐專家共同編寫教材。對于實訓教材,應該模擬企業財務工作的全過程,只提供給學生空白的采購訂單、入庫單、發票、支票等原始憑證及工作任務和要求,然后根據所模擬的任務需要的角色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由學生分別模擬
采購人員、銷售人員、庫管員、出納、會計等角色,各角色由組內成員輪換扮演。
在調整課程設置后,課堂上也應進行相應的教學方式改革。在結合認識規律與工作過程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特點,每次課程都以讓學生掌握一種技能為目標,即實訓與理論相結合。
知識和技能不應是教師講授的而應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學習過程通過有以下四個環節:
1.提出問題(情景假設)。比如,在講述會計總論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假設你到某公司應聘,面試考官問你,會計是什么?有何用?你如何回答?”
2.學生討論。如果學生不討論,教師可以給幾個答案讓學生
選擇。
3.引導出正確結論(方法)。如,會計的概念及會計的目標和
職能。
4.實訓。學生以應聘者的身份回答,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和訓練,會計知識實際上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自己“發掘”的,教師由講述者轉變為主持人和教練,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學以致用”,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職場的創新精神。
為培養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突出高職院校的特色,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應用能力,職業院校應該在課程設置上與本科院校有根
本性的區別。因此,筆者認為突破學科界限、面向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課程改革應該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朝莊.高等職業教學特點比較研究[J].教育與就業,2004(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