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摘 要:歷史學科承載著學生人格培養的使命。然而在當今形勢下,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歷史教學趨于“邊緣化”,陷于進退兩難的困境。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應使歷史教學“生活化”,也就是讓歷史教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使歷史發揮其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培養,既能完善中學生人格,同時也能使歷史學科恢復其培養人文素質的功能,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這就是走出雙重困境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困境;中學歷史教學;學生人格
一、歷史教學的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社會上出現“歷史無用論”,史學的教育功能受到置疑,史學的社會影響力也日漸衰落。相對中文、外語、計算機、法學等學科而言,歷史學科談不上多少發展,已經趨向“邊緣化”,實際上陷入了進退兩難、舉步維艱之尷尬境地。
關于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史學界比較關注。比如,王加豐指出:從我國歷史學和歷史教育現狀本身來看,歷史教育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改變這種現狀需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僅僅依靠史學工作者是無法解決的,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歷史教學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徐燕也認為:歷史學科教育出現困境有社會原因及學科自身原因,主要是自身原因。要想擺脫困境,只有改革,打破專業界線,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綜合性的歷史教育即將改變自己的處境,恢復歷史教育本身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
雖然歷史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但目前社會發展和史學發展都在呼喚加強歷史教育。張文偉認為:歷史教育是通過各種渠道、采用不同方法向全社會普及歷史教育和歷史觀念的過程,通過它,史學社會功能才能得以發揮。歷史教育研究和實施應注意層次性和方法的靈活多樣。史學工作者隊伍培養與建設要使內部形成合理的結構分工,以保證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并舉,創造史學發展良性循環的局面。
二、歷史教學的價值
中學生的發展需要歷史教育,因為歷史始終以培養人為終極目標。費雅君認為: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現實服務,即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只有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才能充分展示史學的價值,而史學的知識性、借鑒性、教育性等特點,對于青少年知識結構的完整、唯物史觀的形成,堅定理想信念以及提高認識社會、改善社會的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史教學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培養符合社會標準的人。郭景揚也認為: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就是對社會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它通過對人才的培養體現出來。社會對人才規格有什么需求,就要求歷史教學發揮相應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具有社會制約性。
三、走出雙重困境,體現新課改精神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和發展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追求人的和諧發展。歷史課程在培養學生“情”“意”方面尤顯重要。歷史教學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對其完美人格的塑造,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體現,教師如果僅僅用理念和目標來支撐,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用心、用情采取可行的教學策略,才能真正體現歷史學科的樹人 歷史學科不僅是史實的載體,更是人文素質培養的載體。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汲取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判斷中國和世界其他社會的價值觀,豐富自己的心性與情感。學生通過對歷史學科的人文感悟建立起對歷史的理性反思。所以作為一種人格教育,歷史教學顯然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人文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不僅是經由物遺傳,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而“歷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因此,歷史教學與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密不可分。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