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菁華 趙文波



摘 要:在對我校畢業生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力圖對畢業生質量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全面了解和掌握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和要求,并通過深入的比較、分析,探討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和問題。
關鍵詞:畢業生;社會需求;教學改革;人才質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特別是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挑戰。面對競爭和挑戰,高等院校如何辦學,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能否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些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活力和長遠發展。為此,我們從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組織了大規模的畢業生跟蹤調查,調查對象為2003~2005年畢業生。并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和分析,對我校畢業生質量提出了全方位的評價,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和改進的意見與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從2005年開始,我們按照畢業生分布狀態的實際情況,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相結合的辦法,有組織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畢業生跟蹤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各單位領導、人事部門負責人以及畢業生。
調查過程結合畢業生就業工作崗位調研同時進行,共走訪用人單位100余個,函調500余個,包括黨政機關、企業、科研院所、教育等單位,涉及化工、機械、電信、外貿、冶金、金融、教育等主要行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我校2003年以來的畢業生600余人,召開各類用人單位、畢業生座談會10余場,參加座談會的單位負責人、畢業生總計200余人。回收用人單位有效調查問卷602余份,畢業生有效調查問卷665余份。
二、調查結果的綜合與評析
(一)對畢業生質量的總體評價
1.用人單位的評價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和座談、訪談中了解的情況綜合來看,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質量評價比較高,對畢業生的工作情況感到滿意。他們普遍認為,我校的畢業生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事業心,政治思想素質較高,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專業技術水平較高,工作踏實、肯吃苦、肯投入,經過幾年的鍛煉,基本上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成為技術和生產方面的主力。
表1 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工作情況評價
從上表不難看出,用人單位在肯定我院畢業生思想政治表現、職業道德素養和工作責任心的同時,也指出了畢業生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知識結構方面:認為畢業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因專業知識單一,能夠從事的工作崗位受限制,不能很快地適應崗位流動和生產技術綜合化的要求。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流動和崗位變動的趨勢將會不斷增大,這就要求畢業生要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面窄,相關專業知識掌握得較少,專業前沿的動態不大了解,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生產和技術的更新換代;工程實踐知識缺乏,書本知識與實際情況脫節,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待提高;缺乏與現代化企業緊密相連的經濟和管理知識。
在能力結構方面:對畢業生能力方面的評價在總體評價中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突出地表現為組織管理能力弱。在行政、技術管理方面不能進行有效的協調和組織,成為阻礙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同時限制了自身的發展,科研能力低,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強。一大型化工企業接收了不少我校的畢業生,他們現已成為生產的主要技術力量。企業領導認為:他們有較強的敬業精神,肯于鉆研,也肯投入,但成績與付出不大相稱,投入多,產出少。基本能力方面,外語、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偏低,尤其表現在專業領域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多數單位反映近幾年接收的畢業生,普遍存在懂生產的不懂銷售,懂銷售的不懂生產的問題,企業最需要的是既懂生產又懂銷售的人才。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自信心方面顯得有些不足,理想和目標偏低,因此,限制了自身的積極性和潛力的發揮。
2.用人單位錄用畢業生時考慮的因素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標準和要求,為了準確了解用人單位錄用我校畢業生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我們在調查走訪和問卷中,結合工作實際,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取向。
表2 用人單位錄用我校畢業生時起作用的因素
從上表的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最看重的,學習成績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學習能力的強弱,這說明用人單位注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后續再學習的能力,對新知識、新事物快速接受的能力;其次,注重畢業生求職時的態度和所學專業,專業對口是錄用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求職時的態度決定了求職畢業生對用人單位企業文化的認知程度,這也說明當前用人單位更看重求職畢業生對企業的認可程度,留得住、用得上。再次是看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在同等學習條件下優先考慮,說明用人單位對我校培養的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認可。
(二)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
一所學校的教學工作如何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的質量,只有畢業后經過社會實踐檢驗和鍛煉的畢業生才對此有發言權。
表3 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
我們的畢業生都非常樸實,而且畢業后對學校懷著很深厚的感情,讓他們評價學校的教學工作時,很多畢業生總體上覺得好。從上表數據中,我們認為學生對學校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教材使用方面認可度還有待提高。
1.調研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認識
在近兩年,學校創造條件安排一批學生工作干部走出去,到用人單位和人才市場收集一線信息。通過走訪調研,召開畢業生座談會,我們發現,(1)對學生而言,“生存能力”與“發展能力”并重。學生畢業進入社會的初期,首先要生存,只有能夠生存才談得上發展。因此,學生在校期間,要加強社會生活方面的交往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培養。誠然,學校不能等同于社會,代替不了社會,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檢驗和提高。學校要加強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工作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使他們的生存能力提高一分,他們進入社會后的失敗就可能減少一分。
(2)能力重在系統的鍛煉和培養。“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發展能力”中的重要方面,然而卻是畢業生最弱的方面。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培養起來的,關鍵是基礎。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參與實際的科學研究,接受比較規范的實際操作和訓練,得到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在訪談中了解到的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比如,有幾個在課外科技活動中表現優秀的畢業生,到企業工作后,在很短時間內就在掌握和改進優化生產線方面取得成績,從眾多畢業生中脫穎而出。再比如,在校期間參與老師科研項目的同學,如制藥0302班席××同學,參加工作三個月就被企業提升為項目研發副主管。
2.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未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取決于科學技術,取決于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潛力巨大,但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走訪中,用人單位對什么樣的畢業生受歡迎提出了許多看法,大體上可以將社會認可的人才標準歸納為這樣三種類型:
(1)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科技發展的綜合化、經濟發展的一體化,都要求畢業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學生應該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很好地掌握最基本、最本質的知識和本領,在本專業基礎上拓寬專業面,一專多能。如工程與外語復合、工程與經管復合、機與電復合、化工與環保復合、建筑與規劃復合等等。這樣,學生就可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不僅能夠獨擋一面,適應多種工作崗位的要求,增強生存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自身潛力的發揮,為自身創造更加寬闊的發展空間。
(2)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行業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人才,這就要求畢業生應該是具有較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從事工程的實踐能力強,掌握工程建設、產品開發、生產過程中的相關程序和知識,上手快,適應期短。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善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工作之中,及時地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強,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國內外相關的科技信息和動態,不斷地推動技術更新和產品換代,保證和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3)素質全面的綜合型人才:現代社會,企業生存和發展不僅要靠先進的生產技術,更需要現代化的管理。因此,對理工科畢業生來講,要在良好的專業基礎之上努力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道德品質、文化修養;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較好地協調和處理內外的人際交往合作關系;掌握一定的經濟、法律知識,懂得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經營模式和遵循的市場法則;能夠在科研、設計、生產等技術領域以及對外技術、經濟合作和企業內部的管理過程中較迅速地適應工作。
三、啟示與思考
畢業生跟蹤調查的結果對我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我們深深地感到面臨著的挑戰異常嚴峻。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應當適應新的形勢,不斷地研究我們面臨的問題,更新觀念,加快步伐。人才培養的觀念要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樹立“人才市場”的觀念
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已經把高校推到了社會這個大市場面前,通過畢業生就業,供求關系在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已經建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戰略調整,正在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得畢業生就業的“買方”市場正在逐步形成。銷售決定生產質量是根本。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應主動地適應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要在人才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靠人才的質量和特色擁有相對穩定的市場及份額。
學校應將招生、培養、就業放在社會人才市場中運作,招生計劃應根據社會需求科學地制定,教育培養應根據社會要求作出適時的調整和改進,就業應與社會對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體系。
(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高等教育應從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和人才成長的多樣性出發,擺脫傳統的“整體劃一”的落后觀念和模式。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將這種理念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在培養標準上,要能夠適應社會多元性和人才成長多樣性的需求;在培養模式上,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自身規律,針對不同的培養標準體現相對的自由度和彈性。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發展,努力創設有利于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積極性、成才積極性和潛在能力開發的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素質基礎,增強其生存本領和發展潛力。
(三)強調“大工程”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工程”概念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技術角度認識工程已經顯得非常狹窄。現代工程不僅是“技術”的工程,更是“社會”的工程。現代工程包含著科技和人文兩個方面的內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要有“大工程”的概念,要從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工程科學和技術教育、社會科學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并使各類教育保持協調和均衡發展,達到工程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統一。
參考文獻:
[1]黃峰.面向社會需求的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研究.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
[2]夏小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強化教育教學改革.高等農業教育,2006.
[3]梁安波.加快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萊陽農學院學報,200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