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花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突出,已發展成為全球性問題,保護環境迫在眉睫。加強對社會成員的環保意識培養,尤其是對青少年一代的培養,成為社會、教育界的最新課題。而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化學與環境污染及保護緊密相關,教師要充分重視,將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切實加強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初中化學是學生接觸化學的基礎,教師的教學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自覺以綠色、節能、環保作為重要的行動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旨在對初中化學教學的環保意識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化學;環保意識教學;探討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能源消耗越來越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環保意識已成為當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環保意識,十分重要且勢在必行。化學與環境問題緊密相關,因而,教師應重視將環保意識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技能,從而促進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初中生是接觸化學的基礎階段,教師應循序漸進,不斷調整教學模式,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使學生身體力行,成為環保的積極參與者。
一、加強理論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基礎
環保理論教學是環保意識形成的基礎。初中生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結構,對環保概念和環保行為的認識相對缺乏。因而,初中化學教師要充分重視,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教學,將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學生只有對環保形成系統認識,才能對自身或他人的環保行為做出判斷,從而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化學教師可立足于化學,闡述污染產生的原因及人體造成的危害等,讓學生掌握污染的原理和反應機制,從而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學習《水的凈化》這個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發表關于對水的認識和理解,然后結合學生的發言,對水的分子組成、作用功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做進一步介紹。待學生明白水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入水污染、水資源短缺的理論知識,闡述水污染產生的原因、影響及危害,水資源短缺對生活的重要影響等等。通過環保意識的無形灌輸滲透,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實例,讓學生效仿學習,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如,養成洗手后關掉水龍頭的習慣,洗衣服、洗腳、洗菜的水用于沖廁所,促進水的再利用,保護水資源。
二、結合實驗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重點
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驗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重點。化學實驗是分析化學反應、檢驗化學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環保概念及環保技能形成的過程。因而,初中化學教師要加強環保意識在實驗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掌握化學原理的同時,真正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講清化學步驟,讓學生觀察化學反應現象,同時要說明發生該化學反應之后將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并經實驗研究加以證實,以此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例如,學到《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讓學生觀察物體燃燒后發生的反應,同時適當灌輸物體燃燒會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硫在氧氣中燃燒,會產生淡藍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熱,并生成刺激性氣體,即二氧化硫(SO2)。而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過大,將導致呼吸道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眼結膜炎癥,還會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變弱,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不可估量。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硫燃燒的理解,又能夠掌握燃燒危害,無形中強化了環保意識,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創新教學形式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關鍵
環保意識教學,還需創新教學形式。初中生生性貪玩,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自控能力,因而,初中化學教學要努力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可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志愿者在行動活動等,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將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例如,在班級內展開礦泉水瓶回收活動,將學生平日喝完的空瓶子收集起來,教師定期變賣后充當班費。這不僅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還培養了環保的自覺性、參與環保的主動性,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需要全民參與的過程。初中化學教師要加強重視,在教學各個環節中融入環保意識,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習慣,將環保行動當成一種自覺。只有這樣,環境問題的解決才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茍忠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環保意識培養滲透教育芻談[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3):18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武家嘴實驗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