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
摘 要:注重物理課程資源開發(fā)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新課程物理教學的要求。而實驗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恰當地利用小實驗、小制作和教師的自制教具,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物理教學以實驗為主,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多數物理概念、規(guī)律都是從直觀現象中形成的,而恰當地利用小實驗和小制作就能彌補教材中的不足,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效率
一、注重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身邊物品進行改造,自己設計課堂實驗,如,在教學“大氣壓”時,把礦泉水瓶的一側和底部各開了一個非常小的孔,在水槽中把水裝滿并擰緊瓶蓋,用手暗自堵住側壁小孔,從水槽中提起來,水不會流出來的,這時請一位學生幫教師提一下,他們根本沒有注意教師堵住的小孔,結果水流了出來,這時教師反問學生:“你怎么把瓶子弄壞了?把它給我好嗎!”教師拿過瓶子時熟練地堵住了瓶子上面的小孔,結果水又不流了,學生很疑惑,都在思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在學生的興趣很濃,急于想知道結果時,教師揭開了謎底,這時學生異常興奮,都紛紛動手,通過實驗操作來驗證這一現象,教師因勢利導,繼續(xù)啟發(fā)學生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學生很快地掌握了大氣壓的知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一位學生都親自動手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適當增加輔助實驗,提高課堂的感染力
在教學“浮力產生原因”時,教師用一個剪去瓶底的礦泉水瓶、乒乓球、水這幾種材料設計了一個小實驗。教師先用手把乒乓球浸沒在水中,放手后,發(fā)現乒乓球被水浮起,再把乒乓球放入礦泉水瓶中的底部(不擰蓋),向瓶中倒水,結果乒乓球沒有浮起來,這時學生屏住呼吸,都在思考發(fā)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緊接著教師 再把瓶蓋擰緊再倒水,乒乓球卻又被浮起,學生感到非常驚奇,更加想知道發(fā)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積極地投入到思維活動中,啟發(fā)學生總結浮力產生的原因,效果極佳。
三、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努力改革創(chuàng)新實驗
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社會是物理教學的宗旨。把物理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能熟練地運用常見的一些學習和生活用品,了解自身的一些基本數據,并能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實驗,這比書本上安排的實驗更親切、更自然、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興趣更濃,理解知識更深刻、更牢固。如,在教學“汽化和液化”時,為了更好地理解(蒸發(fā))汽化吸熱、液化放熱,引導學生用嘴對手背“吹氣”和“哈氣”讓學生親自感覺和體驗,印象深刻,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再如,在教學“二力平衡”時,讓一名學生到講臺前表演:“大力士也站不起來”這一實驗,讓學生上身坐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雙腳著地,雙手自然放松放在大腿上,保持動作不變用力站起來,學生發(fā)現,如此強壯的學生也無法站起來,有些不服勁,自己也試試用同樣的方式,得到了同樣的效果,學生認真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快得到了答案:是腿的支持力與身體的重力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受力不平衡,因此無法站起來,緊接著教師讓學生站起來,體驗站起來時身體或兩腳位置的變化,來感受“二力平衡”這一難點,學生對這一物理知識掌握很好,印象非常深刻。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了解到物理現象就在自己身邊,物理現象無處不在,物理是身邊科學,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新課程理念。
四、發(fā)揮物理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
結合現代科技發(fā)展形勢與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組織學生探究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發(fā)光二極管的應用及LED燈的發(fā)光原理。在教學“電動機原理”時,學生積極動手現場操作,都想讓自己的小線圈盡快轉起來,他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學習興趣更濃了,覺得物理這門學科非常有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課堂上有的學生還能做出有三組換向器的小電動機,當小電動機飛快地旋轉時,他們高興得跳了起來,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除了引導學生動手進行小制作之外,教師本人也身先士卒,運用電子元件先后制作了“聲控音樂盒”“紅外線發(fā)射與接收演示器”“無線電發(fā)射器”等教學儀器,在教學中發(fā)揮了極佳的效果,從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樂趣,形成了科技意識。
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注重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不僅提高了物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技意識,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把身邊物品變廢為寶。因此,物理課堂教學中小實驗和小制作及教師的自制教具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當然,我們教師不能用它來替代全部教材規(guī)定的實驗,只有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恰當地運用小實驗、小制作和自制教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劉義芳,牟淑玉.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1(01).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東來鄉(xiāng)海聯(lián)學校)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