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凡++王學東
摘 要:文章具體從城市化建設為主要切入點,加入產業園地金融環境,發展潛能等因素,并且以青島藍色硅谷作為研究主體,對產業園地的最優化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青島藍色硅谷 產業園地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3-035-04
一、文獻綜述
對于高新技術科技園地,新型產業區的發展,通過我國近20年的實際發展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并且現在產業集群理論對于城市圈的發展貢獻的理論也日臻完善。產業集群概念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波特從組織改革、價值鏈、經濟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創造的競爭優勢與產業集群理論形成新的概念。“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系的公司或機構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種現象。集群包括一連串上、中、下游產業以及其他企業或機構,這些產業、企業或是機構對于競爭都很重要,它們包括了零件、設備、服務等特殊原料品的供應商以及特殊基礎建設的提供者。集群通常會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顧客上,也會延伸到互補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產業有關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還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機構——像大學、制定標準的機構、職業訓練中心以及貿易組織等——以提供專業的訓練、教育、資訊、研究以及技術支援。”產業集群主要通過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并且在實現產業集群后再帶動城市化發展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也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證實(馬春輝,2004)。
而在進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發展初期是極其依賴外界環境的,而這種外界環境是有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共同決定的,并且是缺一不可的(鄧宏兵、李俊杰、李彥軍,2007)。目前發展最為領先的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園在發展初期也是從電子器械、產品貿易起家,在首先成為電子產品交易方面獲得大量流動資金后,才逐漸將周邊各類高校園地的地緣優勢發揮出來,形成貿—技—工的產業體系。資本流動同步或者先于市場需求存在(王緝慈,2000;齊園,2010)。
但是目前在很多地區的產業園地發展過程中,融資政策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是目前制約產業園地發展瓶頸所在,以武漢光谷以及海南產業園發展為例,好的技術與企業在園地建設初期由于資金原因,而在建設后期又由于沒有了相關的優惠政策無法進入園地,使得產業園地發展不僅在初期無法達到最高效率而在后期也會有發展乏力的窘境(黎春燕,李偉銘,劉騁,2012.文丹,2012)。并且,在制約產業園地發展的因素中,城市化發展成為了一個非常矛盾的點,往往在產業園地的發展初期,以政府為主導的招商引資活動主要依靠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條件來促動產業園地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以希望產業園地區域內可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夠獲得外部經濟效應;人口和企業的集聚可以共享公共服務;人口和企業及相關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也有利于促進信息交流及技術的推廣和擴散,同時也刺激著新知識和新觀念的產生(蘇雪串,2004)。但是這種城市化進程,隨著產業園地的進一步建設卻因為政府優惠條件消失,經濟發展過度倚重第一二產業,而陷入停滯,與產業園地的經濟發展呈現了一種互相制約的情況。而本文將具體從城市化建設為主要切入點,加入產業園地金融環境,發展潛能等因素,并且以青島藍色硅谷作為研究主體。對產業園地的最優化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二、藍色硅谷特點
藍色硅谷位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前沿,南起青島嶗山科技城北至即墨溫泉鎮沿濱海公路區域,位于嶗山北麓、黃海之濱、鰲山灣畔,轄鰲山衛、溫泉兩個街道辦事處,陸域面積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25平方公里。這里依山傍海,風景優美,區域內山、谷、灘、海、島、灣自然交替,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機構、開展創新服務、建設藍色硅谷的良好條件。海洋科技將在這里大展拳腳,涉海行業將齊頭并進。青島市將設立市級藍色硅谷建設專項資金,為涉海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另外,中國藍色硅谷還包括鰲山灣、北宅水源地兩大生態保護區以及海岸線、濱海公路多條生態長廊,還將建設鰲山森林公園。規劃中,中國藍色硅谷被定義為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它關注的是有關海洋的四大領域的創新,包括海洋生物、海洋資源綜合利用與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與環保、海洋電子儀器儀表及深海勘探設備等。中國藍色硅谷將“加快推進海洋發展由淺海向深海、由傳統海洋產業向新興海洋產業、由粗放用海向集約用海的戰略轉型,”它將進一步挖掘青島在海洋科技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和潛力,更好地發揮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不斷提升青島在山東乃至國家海洋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而作為藍色硅谷核心區的所在地青島作為全國著名的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海洋大學等7家國家級海洋科教機構,各類海洋專業技術人才5000余人,高級海洋專業技術人才占全國同類人才的30%。再來數數青島創造的燦若繁星的海洋科技成果。它承擔了“十五”以來國家“863”、“973”計劃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項目,榮獲的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占全國50%。青島培育出了特色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并且環境優美,具備了優良的藍色硅谷建設環境。未來發展中,中國藍色硅谷被定位為國際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引擎。
三、以往產業園地的經驗總結
1.產業園地的金融環境需要分階段培養。很多產業園區發展停滯,或者發展過于緩慢都與金融環境與企業實際需求不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能夠進入產業園地的企業往往都會具有兩個特點,第一依賴高新技術,第二基本是新企業為主,而這就導致企業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對于金融環境的需求呈現了一種分階層變化的情況。在企業運行伊始,主要依靠自有資金的投入,這時對于金融環境并沒有很高的要求,更多面臨的是市場、運營等方面的風險。而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一般在10到13個月)的市場檢驗后,隨著很多企業由于不適應市場或者經營不善而退出后,存活下來的企業開始由于擴張或加速競爭,技術突破,占據市場等方面原因面臨資金方面的二次融資的問題,而在這時由于企業順利存活并實現盈利還是具有較高的風險,所以多數大型風險投資商不會選擇此時進入,企業主要依靠兩種途徑,第一是依靠舉債或者追加投資的方式進行規模上的擴張;第二就是尋找天使投資人。而在企業逐步穩定發展,市場趨于穩定,但是由于規模限制,信用信息不全等情況銀行貸款不能介入時,企業開始接觸風險投資。最終企業積累達到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實現企業融資時,這類科技型新型企業的金融需求才算循環結束。但是在實際產業園地的發展情況中,企業第一步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往往是最容易的,因為政府在稅收和土地價格方面的優惠使得初始的自有資金需求降低,實現了新型企業進駐門檻變低。可是,企業在進行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卻失去了相應層次的金融支持,在產業園地金融環境營造的過程中,政府不能過度強調銀行的作用,因為大部分進駐科技型新型企業的資金需求是與銀行的盈利需求不相符的。所以實現金融環境細分,多元化融資平臺,是產業園區想要順利發展并且長久運營的重要條件。
2.產業園地城市化進程推進與內部產業層次劃分密不可分。我國很多產業園地的發展都是由城市化的推進而開始的,最終也是因為城市化的停滯而中止的。在產業園地建設初期,企業通過地價優惠的辦法引進企業,而獲得土地的企業由通過相對便宜的地價進行不同程度的房地產開發,形成了實現城市化推進的原動力,而政府在配合產業園地的發展而進行的交通、市政、水電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提升了房地產產業的價值與吸引力,另一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化建設。但是在產業園地進行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進入產業園地的企業往往是出于同一產業層次或產業領域的,而且基本集中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企業特別是諸如CBD開發,跨區域連鎖等性質的成規模企業是無法在產業園地發展前期進入園地的。并且由于人口數量不足,在沒有相關政策優惠的情況下,此類企業也不會選擇進入產業園地的。而這就使得該區域內的內部產業層次全部集中在第一二產業。使得該產業園地的聚合能力只存在在固定產業中,而不能實現城市化規模的擴大和勢力的提升。而停滯不前的城市化會限制進入產業園地的企業數量,由于第三產業的缺失,本來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房地產行業也會出現競爭力下降甚至萎靡的現象,企業進駐產業園地的原動力缺失。形成了一種城市化建設與產業園地發展互相制約的局面。而這種相互制約的源頭就是產業園地內部產業層次劃分不合理,三大產業不能實現同步發展而導致的。所以產業園地的城市化發展對于產業園地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城市化發展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不是單純地依靠開發房地產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合理布置園區內部產業層次實現的。
人口因素對于產業園地的影響。在以往的很多的產業園地的事例中,產業園地的興起是從大型企業進駐,高校進駐開始的,因為這些單位具有強烈的人口聚合能力,一方面他們的進入帶來了工人,研發人員,學生等高技術人才或專業人才的大量進入,在提升了該區域人口的同時,提高了產業園地的技術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提升,第三產業得到不斷的升級,由于需求的不斷擴大和細分,使得外來或本地參與產業園地經濟發展的人口增加,在使得區域內人口實現二次增長的同時,增加了該區域的綜合區位優勢。而實現這些發展的基礎就在于區域人口聚合能力。城市人口密度與非城市人口密度是存在著幾何數量級上的差距的,并且這種差距也是與各地區所基于的發展動力息息相關的,在非城市地區或者落后城市地區,土地等一系列基礎資源決定了該地的發展速度,而在城市化發展成熟的地區,資本流動,商品流通,技術交流,社會組織,產權關系演進等一系列與人口直接關聯或者互相促動的要素成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而這種轉變是基本上每一個產業園地在進行開發時都需要面對的。因為產業園地往往建設在非城市地區或者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這種促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種轉換的關鍵除卻產業園地本身可以帶來的技術、生產方式的革新,就在于人口因素,而人口因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人口總數,如果人口總數限制,那么很多服務性行業的需求滿足不了企業實現盈利或正常運營,第三產業自然無從發展;第二,高收入階層或者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列,如果中高等人群比例過低,那么高端服務業便無從發展,只存在眾多滿足低端消費群體的個體或自由經營服務性質企業并不能達到第三產業的高附加值的特性。那么就算第三產業因為人口數量的上升而實現了一定的增長,但是對于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毫無貢獻。這一點在目前我國已成型都市圈中便可看出端倪。如果將北方的京津冀都市圈與南方的長三角都市圈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京津冀都市圈在經濟總量上遠遠落后于長三角經濟圈,但是在人口和三大產業所占比例上并沒有明顯的差距,甚至京津冀地區的很多城市人口過千萬,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接近50%。這與京津冀都市圈中特別是河北地區的中高等收入人群過少,雖然也有支柱產業(一般為鋼鐵或重型工業)第三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但是無法實現第三產業高附加值這一特性是分不開的。如果產業園地在興建時在引進了大型企業或高校后沒有明確的針對人口發展的市政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只是依靠人口數量和內部結構的自然變化顯然是會拖慢其發展速度,那么很有可能面臨著再次發展乏力,綜合競爭力不足,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四、藍色硅谷產業區位發展模式
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采取了一種城市化與產業集群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而這種雙線推進是基于兩者間本身存在的自然聯系和政府、市場引導的催化之上的。有別于之前的傳統產業園地單源頭或政府主導或科技主導、或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基于政府引導的各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1.建設金融功能區協調產業園地發展實現金融多元化。針對產業園地建設過程中科技型新興企業在不同階段時存在不同的金融需求這一問題,單純的政府引導、號召或者支持不能長久支持園區建設,而銀行的介入需要時間和對投資環境有著相對較高的要求,而青島市本身已存在的金融手段和體系也不滿足產業園地的多樣化需求,并且也不適用于青島市政府的多項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求。所以青島市政府在規劃包括藍色硅谷產業園地、西海岸經濟開發區等多個高新技術園區新城時,將金融功能區提上議程,在青島市東起濱海大道、西至海爾路、南到海口路、北至株洲路,總共2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域面積4平方公里的區域規劃建設青島的新型金融中心,預計將打造在空間上位于北京和上海城市金融中心功能之間的國際性金融功能區和跨代金融商務區。形成與北京和上海金融中心錯位發展之勢。計劃全部建成后,將形成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金融業及其后臺配套產業發展規模推動青島金融產業大發展,同時滿足藍色硅谷產業園地發展的需要。同時青島市市政府還將針對科技型孵化企業建設“藍色硅谷社區銀行”為藍色科技服務,還將組建“天使投資基金”,處在科技孵化器中的在孵企業提供不超過500萬元的天使投資支持。
從青島市政府的做法上可以看出,藍色硅谷與以往的很多產業園地不同的是有著一個較為完整并且更加市場化的金融體系以支持其發展。并且這個金融體系并沒有受到其城市發展資本流動的歷史或特性影響。針對新興科技型企業的融資平臺將會迅速搭成,同時具有相關功能的金融企業也會迅速聚合。因為在青島市市政府的規劃下,金融環境的打造采取了一種和產業園地自身發展相似的方法,以未來預期新型融資需求空間作為市場導向,利用政策優惠和市政基礎建設作為條件吸引不同種類但是互相關聯金融企業進駐。這種城市功能區并立互相支持,需求互補的例子并不少見,北京金融街與西單并立,上海外灘金融街與南京路商業街并立。這種功能區并立,可以保證城市內部發展要素交流的高效性,但是以往的功能區并立是經過時間的推移由市場引導逐步實現的,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藍色硅谷與金融功能區是在由政府規劃下同步建設的,極大地縮短了時間。保證了藍色硅谷的高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