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本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產生的,也是我國辦學模式的創新和突破。本文從三本院校學生的特點出發,列出了影響三本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因及表現,提出了提高三本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三本學生 學習能力 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91-01
近年來,三本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創新,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擴大教育資源、豐富人才培養、繁榮地方經濟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三本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現。三本學生能進得來,如何讓學生坐得住、學得好、提的高,克服厭倦學習問題,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習好”變成“好學習”,成了高等教育的探究課題。
一、三本學生特點
(一)家庭條件好,自覺性差,學習認識存在偏差
三本院校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普遍優越,缺乏堅韌的毅力,抗挫能力相對較弱,自制力不強,自覺性不高。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學習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對學習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二)自尊、自負、自卑心理較強,自信心不足
三本學生家庭條件相對優越,從小衣食無憂,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成長,這種家庭環境使得三本學生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富有表現能力。但這種家庭背景也給其成長帶來一定的弊端,遇到挫折困難自暴自棄,有的甚至不懂得尊師重長,缺乏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另外三本學生在高考中成績不理想,學習上自卑感比較嚴重,自信心不強。此外,很多用人單位對三本院校的學生有些排斥,他們在就業時,常常被拒之門外,這使得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表現出一定的自卑感。
(三)生活上崇尚自由,學習兩極分化嚴重
在大學生群體中,三本學生處于一本、二本和高職高專學生中間,屬于不好也不壞的狀態。另外他們在高中時大都是班里的中等生,已經習慣了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的生活狀態,幾乎沒有多大的壓力,生活上崇尚自由。成績方面,三本院校普遍招收的都是二本線左右的學生,入校分數偏低,接受能力差。其次,大多三本院校開學后,依據報到人數還會補錄一批學生,隨著補錄學生的入學報到,造成不同學生學習進度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導致兩極分化嚴重。
(四)心理問題嚴重,自我意識較強
受社會經濟的影響,三本學生生活在激烈的競爭中,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得他們不同程度上產生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心理素質較差,人格和性格發展很不完善。自我意識強,過多地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缺乏理解、尊重和同情心,不懂得與人相處之道。
二、三本學生特點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終身老師。由于社會“421”家庭成員現象,寵愛的多教育的少、替代的多要求孩子親力親為的少、管制的多疏導的少、享受的多勞動的少等等,使得孩子從小缺乏道德養成教育和學習能力,沒有自我管理意識。
(二)學校教育缺陷。
長期的片面升學率和千軍萬馬擠過高考獨木橋淘汰教育的競爭,使得學校基礎教育缺乏信仰教育、理想品德教育、體魄健康教育、友愛合作教育和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等。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缺乏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加之現在“一把尺子”考核評估,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學習上的恐懼感、成績上的恥辱感,厭煩學習,害怕學習。進入高等院校后存在著“船到碼頭車到站,停下腳來歇一歇”的潛意識。
(三)社會教育缺位。
環境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里,經濟指標是硬任務,精神建設長期處于跟不上的情況。文化建設和環境缺位,讀書傳承和氛圍缺位和青年場所和活動缺位。特別是一度的西化影響和滲透,使得青年學生信仰沒支柱,發展無方向,奮斗少目標,持續缺后勁。
三、提高三本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的渠道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志和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學習理念
大學新生剛開始思想不成熟,所以要利用機會,通過入學教育、專業指導等形式,加強大學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盡快樹立新的學習目標,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在大學生活中要學會適當的選擇。
(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轉變管理觀念,注重寬嚴適度
三本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對于他們的管理不能太過于嚴厲,又不能太寬松。對待他們,要剛柔并濟,不僅要從嚴要求、從嚴管理、從嚴衡量,還要給予真誠的關心、愛護、幫助、指點、引導等使關系融洽,做到嚴寬適度,嚴愛統一,有效地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對學生進行歸因進步的訓練,增強學生再學習的培養,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力
三本學生大都個性張揚,作為老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真心實意的關愛學生,鼓勵他們進步,特別是要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能和獲得承認、表揚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再學習的培育,達到以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來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加大對學生的心理輔導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承載著社會、家庭的期望。作為三本學生,他們更受到來自社會對三本院校學生的看法、就業歧視等多重壓力,加上他們的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下,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把心理教育納入到學生德育工作體系,建立學習心理輔導中心,將心理輔導切實落實到位。同時,廣泛開展心理宣傳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意識。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環境、任務、渠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三本院校。因此,我們必須積極開辟新途徑、探索新辦法、創造新經驗,從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必要的創新和改進,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只有大力提倡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喚起大學生對全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和諧的學習溝通氛圍,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很高,綜合素質能力會在寬松的環境下得到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義,獨立學院“90 后”學生特點及輔導員工作新挑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
[2]周飛,淺談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及管理對策[J].教育管理,2011(9).
[3]王紅滿,淺議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及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方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
[4]夏燕子,三本院校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3).
[5]楊菊杰,三本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策略淺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8).
作者簡介:
楊春玲(1982.3-),河南鞏義人,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碩士,助教,從事學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