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
摘 要:社會在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教育事業的改革也勢在必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素質教育。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學家羅杰斯在對傳統教育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加開放的要求:教師必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導者”而非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根據這個理論和對教材的實踐探索,“主導者”的角色特別適用于新課程中的教師。教師作為“主導者”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學習任務;學習興趣;挖掘潛力
以初中數學課為例,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教師一味搞題海戰術,導致學生對數學有為難、緊張情緒。因此,一堂數學課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重樹自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開頭十分重要,設計并組織好新課的導入,可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談對初中數學的新課引入。
一、準確恰當地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明確學習的任務
作為維持心理活動正常進行的一種積極的伴隨狀態,注意力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把自己的心理行為始終指向并集中于行動中,教師準確、巧妙地導入新課,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前活動轉移到新的學習活動上來,而且還能使注意力集中并保持下去,以順利地完成這堂課的學習。如果說按照注意規律,上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以有意注意為主,那么教師精彩的導入則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使學生能在張弛有致的氣氛中學習。在上“黃金分割”這一課時,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女人為什么要穿高跟鞋?學生的答案是:顯美,使自己高一點,等等。這時孩子們興奮起來了,懷著好奇的眼神望著我,難道還有其他答案?我解釋道:美是一種感覺,本沒有什么客觀的標準,但在自然界里,物體形狀的比例卻提供了在勻稱與協調上一種美感的參考。在數學上,這個比例稱之為黃金分割。在人的軀干與身高的比例上,肚臍是理想的黃金分割點,很可惜,一般人的軀干(由腳底至肚臍的長度)與身高比都低于此數值。因此,很多女士選擇穿高跟鞋來提高她們的軀干與身高的比例,使自己變得楚楚動人。通過上面的解釋后,學生的注意力也就轉移到了本節課的內容上了,同時也符合他們現在的心理特點。
恰當地導入新課,用簡潔的語言、科學的實驗和直觀的演示等揭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開始,就能把握教材的重點,明確學習的任務,思維很快被導入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一步驟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獲得感性認識,為下一步深入全面學習打下基礎。很多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常常直接或間接地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其有意識地控制或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二、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并伴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例如:初三上學期講“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時,初中數學中列方程解應用題學生最不感興趣,我是這樣來引入新課的:今天我們作為一位公正的人,幫他們分分財產。課前準備好導學案發給同學們,上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瑞士的列昂德·歐格(1707—1783),既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他曾親自編寫過許多數學趣題用以啟發孩子們的思考,如:父親臨終時立下遺囑,要按下列方式分配遺產,老大分得100克朗和剩下的 ;老二分得200克朗和剩下的 ;老三分得300克朗和剩下的 ……;以此類推分給其余的孩子。最后發現遺產分完后所有孩子分得的遺產相等。遺產總數、孩子總數和每個孩子分得的遺產各是多少?”問題一出,同學們就紛紛地討論起來了。這時我提問:“同學們,你們會解這道題嗎?這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它。”設孩子數為x人,則最后一個孩子得遺產為100x克朗,老大分得的遺產為[100+ (100x2-100)]克朗,則所列方程為:100+ (100x2-100)=100x,解得x1=9;x2=1(舍去)故孩子數為9人,每個孩子分得的遺產各是900克朗。這時,同學們就恍然大悟。
因此,教師利用各種手段,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情緒,使之主動愉快地進行學習。教師在導入新課中應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內容,精心設計好新課的開始,使這節課一開始便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興趣盎然,精神振奮,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三、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地導入新課,可以激活思維,挖掘潛力
思維是人們進行學習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動,是智力的核心部分,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地開講,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發揮想象,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富有創見地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導入新課就成了挖掘潛力、啟迪思維的重要。例如:在講可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計算題:停電時小明點起了兩支蠟燭,這兩支蠟燭一般長,可不一般粗,粗蠟燭可點四小時,細蠟燭可點二小時,來電后,小明吹滅了兩支蠟燭,發現粗蠟燭的長是細蠟燭的2倍,請問停電多久?同學們展開議論,他們時而興奮,時而緊鎖眉頭。這時我請同學們先解答下列問題:有A、B兩堆數量相同的磚頭,由甲、乙兩人同時分別搬運,甲搬完需4小時,乙搬完需2小時,問搬多長時間后,A堆的磚頭恰為B堆磚頭的2倍,同學們很聰明不一會兒就得到解答。這時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然后我就引入這節課:我們將用這種思維方式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四、自然而有針對性地導入新課,可以加強新舊知識的聯想,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
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是新知識的基礎。通過設計自然的導入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新知識的聯想點,這既有利于用已有知識結構同化新的知識內容,也有利于新知識內容對已有知識結構的改造,從而促進新知識結構的形成。導入新課的設計應從教學目標出發,深入鉆研教學內容,分析學生認知特點,使學生明確其學習目的和教學內容,啟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憤”和“悱”的心理狀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導入自然而然進入新課,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新課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充分發揮導入的作用。根據內容的不同,常見的導入方法有以下幾種:直接導入法、審題導入法、類比導入法、演繹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根據不同學科,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導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因此說,一堂課的開始很重要。這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把一堂數學課上得有聲有色,并且達到預期目的,我們教師要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所任學科中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問題加以解決。我們只要做到前面所講的幾點,相信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會取得成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相信明天的教育事業會更加輝煌燦爛!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菜壩鎮初級中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