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華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真情體驗是促使學生“心動”的催化劑,是解決知行脫節問題的關鍵。因此,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合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的真情體驗,是最有效的品德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用體驗喚真情,用活動悟真情,用行動表真情,努力找到品德課與生活的切合點,讓學生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形成。
關鍵詞:教育理念;生活情境;課前活動
一、問題的由來
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經過主體內化過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種由外到內的簡單灌輸過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講課所能解決的。只有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生活,親身去感受、體驗、思考和實踐,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內部的情感發生相互作用,變為他們自己的需要和行為動機,最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可是,我們的身邊……
鏡頭一:那些古老而傳統的模式——填鴨式、滿堂灌,還是被沿用著,甚至大行其道
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生灌硬輸的多,學生主動求索的少,盲目接受的多,自己獨立思考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師唯書至上,不顧學生的現實,照本宣科,脫離實際,強迫學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觀點,致使學生違背道德良知,說些假話、大話、空話,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格發展,大大降低了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鏡頭二:課內與課外嚴重脫節
比如學生在品德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可是心里對教師講的道理觀點卻并不那么服氣。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學生在課堂上講得十分精彩,可一到現實生活中,就什么都不記得了。
二、對“真情”的理解
綜觀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著較豐富、系統的情感教學思想,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實踐活動和著述以及《學記》《呂氏春秋》等文獻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成為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沒有人的情感,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能產生。”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真情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情感,它是同具體的道德形象的想象以及人的需要相聯系而發生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真情可以使親情更加深厚,使學生對真情所指向的事物能產生強大的行為動力;真情可以使學生對道德事件中的勞動者產生敬重感,并加倍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真情可以使學生感染道德事件中人物的精神力量,真情還可以使學生對自己不良的行為產生自省……
三、激發學生真情的策略
在推進素質教育及實行新課程新課標改革的今天,真情教育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在品德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喚起學生的真情,才能享受充滿和諧美的品德課,這也是我們品德課永恒的追求。
1.體驗喚真情
體驗是人們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一個最基本途徑,它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起著將主體的已有經驗與新知銜接、貫通,并幫助主體完成認識升華的作用,它引領主體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直至有所感悟。在新課程的引領下,課堂學習已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也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品德課程教師,必須認識到“體驗”在品德課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各種途徑引發學生的體驗,增強并內化學生的體驗,喚起學生的真情實感。
(1)氛圍釀溫情
多姿多彩的生活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在生活中每天都沐浴著親人的愛、老師的愛、朋友的愛等。這些生活情境是我們上品德課隱性卻豐盛的資源,是學生的情感基奠。我們要有強烈的開發意識,重現學生生活情境,感受這些愛,嘗試喚起學生的真情,盡可能地設身處地為之考慮,尋找契機醞釀課堂溫情,孕育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機會。再通過討論交流,學生間相互說服、教育,營造出充滿尊重、信任、寬容、期待、激勵,學生有話敢說,有話能說教學氛圍,使學生情感體驗極為活躍和開放。把學生原有的表層情感體驗引向比較豐富的、鮮明的、深刻的生活情感體驗。
如在教學《我送老師一朵花》一課中,教師出示了一組學校老師的照片,照片上的教師有的是在給學生上課,有的是在備課,有的是在輔導學生作業,有的是在批改作業……同時輕輕地播放著小提琴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教室里頓時流淌著一種溫馨的暖暖的感覺,老師窗前深夜的燈光,雨夜的家訪,老師鼓勵的目光,嚴格的要求,嚴厲的批評,語重心長的談話……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教育的情景——浮現在學生們的腦海里,學生的心頭涌動著對親愛的老師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2)情境蓄熱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巨大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人才會產生相應的情感。教師創設生動的場景,制造特定的氛圍能引發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逐漸完成從情到理的深化。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各種問題、媒體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逐漸加深真切的情境感受,形成與文本交流的持久熱情,進而自覺積淀下應有的情感體驗。
如《現在的我能做什么》這一課,教師通過課前調查,覺得學生對于外界的接觸也不多。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先出示了一段父母一天做事的錄像,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樣一下子把學生拉進了生活中。在看完了片子之后,再讓學生談感受,學生要說的話一下子就變多了。有的說:“我們還在溫暖的被窩里美美地做著我們的夢,可是爸爸就要去工作了。”有的說:“我晚上睡覺時,媽媽還在上夜班呢……”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因而從心底里萌發出要為父母分憂的想法,樹立“我想做,我能做”的決心和信心,學生在熱情的積蓄中主動獲得情感體驗的積淀。
2.動悟真情
活動教學給品德課帶來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各種教學情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真情。品德課程活動化教學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動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化教材內容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以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等全面和諧的發展。
(1)課前活動,拉近距離,積淀真情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課前的調查活動能為品德課教學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且拉近了孩子和生活的距離。為此,教師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為切入點,把課前調查作為開發本課教學資源的一個活動,指導孩子走進生活進行實踐,進行活動化教學的探究。
例如:在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時,課前,教師可以事先設計調查表,讓學生走近他們的父母,走進他們的家庭生活,而課上通過交流調查表,講述自己父母對家庭的負責,對自己的關愛,感受父母的責任感和家庭的親情,力求喚起學生熱愛父母、熱愛家庭的情感。課伊始,學生的情感之門就已打開。在比如《有多少人為了我》這一課,教師也可以通過調查表,讓學生走進社會中去做實實在在的調查,了解各行各業人們一天的勞動工作情況,比如:每天工作多長時間?在工作中感到最辛苦的是什么等等。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調查中不可能全面了解社會中各個崗位的情況,但正是通過這樣的調查活動,拉近了學生和生活的距離,學生能夠有機會走近他們的工作環境,了解陌生的工作類別。調查后,學生們有感而發,有的說:“昨天我采訪了三輪車夫,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生活是那么不容易。”有的說:“我昨天去了學校的食堂,看到了忙碌著的師傅們正忙著燒飯做菜,一刻也不得空閑,他們真的太辛苦了。”調查活動中,孩子們真切體會到了各行各業勞動者工作的辛苦,這種感受是他們自己親身經歷之后而得來的,這樣的調查活動有效地豐富了課程資源,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2)課堂活動,形式多樣,釋放真情
通過課前的活動,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行為方面有了初步的感知,為課堂深入明理做了必要的鋪墊。課前是先導,課堂是主體,教師要在40分鐘的時間里,通過有效的、形式多樣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真情。
如在教學《我送老師一朵花》時就可以設計“讀一讀”“贊一贊”“說一說”“唱一唱”等活動,激發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①讀一讀
在出示了教師工作的一組照片,了解了教師工作的辛苦后,教師設計了“讀一讀”的環節。出示了一首贊美老師的詩——《老師,您辛苦了》讓學生感情朗讀。在感情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之門被打開,心中涌現出對老師的無限感激,貼切自然地做到了“動之以情”。
②說一說
照片欣賞、誦讀贊美詩的積淀下,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心中有許多話語想對老師說,這時老師設計了說一說的活動,讓孩子們對辛辛苦苦培育自己的老師們說出心里話,一下子學生的話匣被打開了,有的說:“老師這么辛苦,我平時太調皮了,以后我要改掉。”有的說:“平時我們應該聽話些,讓老師省心。”有的說:“我們要把學習搞好,讓老師開心!”……在互動中學生品德得到了提升。
③唱一唱
有了“說一說”“讀一讀”“贊一贊”等活動的鋪墊,教師此時播放學生熟悉的《米蘭,我愛你》,學生跟著音樂放聲歌唱,所有的感情都得到了釋放。
3.行動表真情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可見,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能逐漸形成。課堂生活永遠只是顯示整體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品德教育中,從某種意義上講,校外的事情比校內的事情更重要。因此,品德課堂教學的結尾,不要簡單地考慮如何用精要的語言總結全課,應著重考慮如何讓主題活動所追索的意義由課堂時空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時空。如在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時,教師讓學生在雙休日來個“秘密大行動”,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讓爸爸媽媽感到高興,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在教學《我送老師一朵花》時,設計了精彩創意這一環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創設出讓老師開心的設想。行動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架設一條無形的橋梁。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在我們的品德課堂上,我們應努力找到品德課與生活的切合點,設計豐富有效的活動,通過“體驗—活動—行動”喚起學生的真情,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率。同時也能讓我們的品德課堂閃爍起真情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周宏.21世紀教育新概念.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12).
(作者單位 蘇州敬文實驗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