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
摘 要: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從教學現狀來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現其迷人的魅力,教學效率的低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用新課標理念貫徹文言文教學,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從激發興趣、強化誦讀、重視積累、鼓勵質疑和重視課外閱讀等四個方面談談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文言文;激發興趣;強化誦讀;重視積累;鼓勵質疑
文言文載負著璀璨的華夏文明,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遺產。它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崇高的美學價值。于漪老師形象地稱之為“滲進了民族睿智的”“中華文明的地質層”。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從教學現狀來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現其迷人的魅力,教學效率的低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用新課標理念貫徹文言文教學,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為學生的發展著想,本文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拋磚引玉,試圖從激發興趣、強化誦讀、重視積累、鼓勵質疑和重視課外閱讀等四個方面談談筆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
1.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
如:溫故知新、三顧茅廬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因為學生對這些詞語和故事有所耳聞,因此會對它們的出處和相關文章比較感興趣。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采用多媒體手段直觀地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畫內容,創設情境。《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影視作品的片段,就是極好的導課材料。
2.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穿插適當的背景音樂、圖片、Flash動畫等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死記硬背,不但沒有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事與愿違。學生的學習負擔十分繁重,文言文本身又很枯燥,如果教學方法單調呆板,學生就不會有太多學習興趣。如果在課堂上采用傳統的逐字逐句翻譯的純串講式教學模式,就會使得整個課堂從頭到尾呈現出一種節奏,學生很難或很少出現興奮點,上課開小差甚至打瞌睡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習空間,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展示手段,將視頻、音樂、朗誦、圖片、flash動畫等帶入課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可讓學生根據情節改編成劇本,用文言對白進行表演
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召開故事會,舉行辯論賽,讓學生預習課文后,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既提高了學生興趣,又對課文內容進行了理解和鞏固。這樣課堂上學生就會動起來、興奮起來,這樣的課堂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二、強化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誦讀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主要表現在語感上,而誦讀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養學生語感素質、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硬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三、重視積累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學及文言文素養,要善于自我剖析,不斷積累有利于教學的資料,要善于發現生活與作品中的相似點,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以便于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因為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文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最后,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四、鼓勵質疑,重視課外閱讀
文言文教學一大難點在于:除了課堂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文言語言環境。要對文言文世界有更清楚的認識,要切實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數的課文和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要重視課外對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大語文教育環境中繼續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的變化。量不夠,往往是學了就忘,等于沒學。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越豐厚,相應的閱讀分析能力也就越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打通多種渠道,創設學習文言文的言語環境。我們要指導學生不斷地從課外學習文言經典,還要把課內學到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課外,要遵循“精讀與博覽結合,課內與課外溝通;精讀學規律,博覽增見識;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
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在具體教學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還應多思考、多探索、多總結,要努力尋找切合新課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輕負高效,從而真正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 淮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