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蘭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強調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更是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只有重視語文課的語感教學,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語文教學才會有出路。
關鍵詞:語感訓練;語文教學;朗讀能力;語言實踐
語感,簡單地說就是對于語言的感覺。它是一種立體的感覺,語音準不準,用語當不當,句子通不通,語感強的人一聽就聽出來了,但這只是語感較為淺層的一面。從更深層次講,語感是社會人的一種豐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覺。語言的感覺只是它的現象,實質是心靈的感覺。語感的強弱雖得自父母遺傳的先天基礎,但更多在后天的語言環境中轉化而來。每個人都具有語言天賦,天賦當然會有高低之分,但天賦只是給予了人一種可能性,要把這種可能性轉化成為現實性,必須經過后天語言環境的熏陶和言語實踐的培養。
那么,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一、加強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古人非常重視“涵咀”,留下“好書不厭百回讀,其中滋味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心得,說的就是誦讀的效果。教師可依據不同文章的體裁特點,進行不同的朗讀訓練。如:對戲劇體裁,可以采用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性格,并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文言文,則要反復誦讀,先讀清句讀,進而讀出感情;對優美的詩歌與散文,則要強化美讀,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通過朗讀將作者的情感完全表現出來,而對議論性文體,則要注意讀出層次。
二、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是在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不是教師教會的,語感的形成需要語言感受,更需要語言實踐。而在講風盛行的語文課堂,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必然很少,因為語文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作為教師,應盡量避免過多的繁瑣分析,多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學生的語言實踐,既要有時間的保證,也就是說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感知課文的語言,更要教師給學生創造讀、說、寫的機會。近幾年,我嘗試利用課前五分鐘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說話的內容與單元教學聯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將閱讀的語感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培養語感的最高層次。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同時還要善于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語言實踐的機會還可向課外延伸,如開展小記者采訪、演講賽等活動。
三、加強語言的仿寫訓練
人的語言能力的學習、語言能力的形成,其實主要是依靠對前人經驗的一種模仿;且基本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仿寫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選入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對于其中的一些精美語段,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背誦下來,還可將它們作為語言仿寫的典范。如:學過《荷塘月色》一文,我要求學生仔細品味描寫月下荷塘的語言,并嘗試運用其中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以“校園之晨”為題進行仿寫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習舒婷的《致橡樹》,也可嘗試讓學生選擇一些其他的意象來表達與舒婷或相似或不同的愛情觀……
語文能力的獲得靠的是“習得”而非“學得”,“習得”比“學得”更重要。“習得”是一種自然狀態的學得,它需要的只是教師的稍作點撥和引導,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減少繁瑣的分析,加強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體驗與積淀,進而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 江西省新余七中)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