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體會閱讀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閱讀方法;創設情境;實物演示;課外閱讀
一、指導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為了什么?這是很多教師現在仍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和教師是怎樣的關系,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學生閱讀,學生應該怎樣合理有效地閱讀,這些都是目前學生閱讀能力不高的原因。學生學了幾年的語文,沒有學會如何去閱讀,久而久之,對語文產生了厭倦的心態,語文中存在大量需要理解鑒賞和評價的地方,學生的閱讀能力差,語文便好比天書一樣,學生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又怎能提高學習成績那?
學習閱讀方法,從而通過閱讀來學習。近幾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理念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強調學生自主閱讀,培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也逐漸“重情感、重感性、重綜合”,從以往的“重認知、重理性、重分析”脫離出來。
二、創設多種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
三、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琥珀》一文時,課前教師展示實物琥珀,讓學生對琥珀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的形成產生好奇,觸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
四、擴大課外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新課標中規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并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總之,語文教學應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發揮閱讀的優勢,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造個性的培養,提供無比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 新疆石河子一三三團一中小學部)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