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蓉萍
摘 要:“快樂你給我,快樂你、我、他!”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健康的學習理念,實現真情碰對碰,是教師追求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綜合性;渠道;創設情境
一、尋找源泉 架起支點
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學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觀念。如何打通學生學習與生活情感互通的渠道呢?筆者認為,讓學習回歸生活,從生活中體驗并尋找燦爛美好的亮點,在放松、自然的狀態下,學生很容易融入教學內容中,輕松地在實踐中鍛煉、發現、充實自我。
1.“玩”自生活,“玩”中體會
三下“調查周圍的環境”,編在第二組的“愛護周圍環境”單元中。像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涉及的范圍廣,針對性強,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為我們開展活動提供了很寬的空間。在上完第一組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后,筆者以“燕子輕叫,花兒盛開,泉水叮咚,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你找到了多少?”激發孩子的想象空間。在學生踴躍發言時,教師悉心聽取,聯系孩子的生活實際指導制定個人調查計劃、尋求合作伙伴,將“活動”與“游玩”起來,充分利用“飯后散步”“放學路上”“周末尋親訪友”的時間,從“小面積”的觀察帶至“大環境”的搜索,盡情發揮自己的洞察力,或“畫”或“寫”或“照”,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制作“寫真集”。有了這么豐富的素材,為后來的教學就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2.“玩”中反思,“玩”中創造
三下第五組課文《可貴的沉默》有這么一句話:“孩子們會感受愛了,但這還不夠,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笔堑?,孩子們會感受“玩”的樂趣,這還不夠,我們還要讓孩子在“玩”中協調,“玩”出名堂。
在“調查周圍的環境”學習活動中,學生發現了現實環境中存在的許多不協調的現象,如SM廣場上時常飄悠的塑料袋、城鄉結合部的垃圾堆放處理問題、市民的衛生素質和生活習慣跟不上環保,等等。這些問題在孩子“雪亮”的眼睛下無處可逃,孩子們也在反思如何改善環境問題:“發出倡議書!”“向政府有關部門提議!”“呼吁市民提高環保意識!”“從個人做起,從自己做起!”這些反思是那么的純真,讓教師為之振奮。
這時,我們可結合班級的小記者行動,寫一寫觀察報道,發現小記,實踐所得,或寫真,或想象,共同策劃“解決環境問題”。在孩子用“心”參與之后,一路引導,一路發現,漸漸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社會的責任感。
二、拓寬渠道 秀出生機
綜合性學習活動舉足輕重,我們應好好利用這個平臺,靈活拓寬學習渠道,快快樂樂“秀”出它的勃勃生機。
1.策劃——快樂“IQ無限”
說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漢字就是其中一例,結合識字寫字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可以從“趣味字音”“生動字形”“靈活字義”入手,指導孩子合作協調,從生活、學校、社會搜集漢字信息,整理有關“字”的資料,再運用語文綜合能力,用“拆字”“合字”“會字”等方法開展“腦筋急轉彎”游戲,快樂考查識字的應變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同時,也把這種快樂傳送給家長們,間接推動文化的良性傳播。
教師可將“閱讀習作”與“課外讀書實踐”結合起來,開展“我的課余生活”活動。如三下第三組課文剛剛上完,學生就會嘰嘰喳喳與老師討要任務:“老師,這組課文都是告訴我們怎樣看問題想問題的,其實我們可以開展一次‘大生活小道理綜合性學習活動,讓我們從生活中尋找蘊含道理的小故事再來交流,好嗎?”筆者借機推出新招“秀出自己”——閱讀習作Q無限活動:在學習單元課文時,只要能找到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相結合的亮點,學完課文后可大膽提出自己的活動建議,博取大家認可。當個人的建議取得大家的認可,就可以獲得“組織策劃權”,老師鄭重其事地交給“授權書”,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只需注意自己的角色,密切關注每一個小組的學習動態,或以“指導”或以“肯定”。
2.展示——成果大“PK”
“創設情境”,放手讓學生也來“自娛自樂”一場,你我創造情境共“PK”。成果展示時,指導孩子寫“廣告詞”或“情境片”,再現自己艱辛快樂的活動過程,以“PK”的形式博取同學的認可。除了“創設情境”,在展示中,小組同學的“串詞”和“互動詞”也算在“PK”內容,這就時刻關注“口語交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過程的
延伸。
如“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活動,先指導孩子以小組為單位,分地區搜集各地的民俗習慣,要求孩子展示的形式要新穎、多樣、獨特。到展示時,孩子的表現可精彩了:有的小組以“寫春聯”來PK;有的就以“做燈籠”“剪窗花”“帶陶瓷”來PK;還有的居然“畫地圖”,給各個地區民俗集中劃出區域來PK;最熱鬧的當跳“民族舞”PK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烏石浦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