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沈偉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教學反饋信息來合理調控或調整教學進程。由此可見,有效反饋,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過程,有助于教師協調教與學的關系。因此,作為教育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師,必須注重有效反饋,讓思維碰撞精彩。結合蘇教版小學高年級課堂教學實例,深入分析如何進行有效反饋,以讓課堂教學走向高效,最終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關鍵詞:有效反饋;小學數學;思維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反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重要環節。從目前來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反饋不夠全面、反饋不夠深入、反饋不夠及時、反饋不夠自主、反饋信息不夠準確等。基于此,唯有重新調整反饋策略,才能讓反饋發揮出實效,也才能真正利用有效反饋,讓思維碰撞精彩。
一、教師反饋,促進思維碰撞
為了增強反饋的有效性,數學教師必須抓住適當的時機進行反饋。例如,可以在學生出錯時進行反饋(注意抓住典范,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從正反例入手),也可以捕捉課堂上的亮點,進行激勵性反饋等。
(1)捕捉出錯時機,進行針對性反饋。在檢查時,有些學生因為掌握知識不到位或者不夠深入,會犯一些比較常見的錯誤。此時,數學教師要抓住學生出錯的時機,進行針對性反饋,讓檢查式復習更有效果。一般而言,數學教師多以提問式進行檢查,并進行反饋。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數學“公倍數與公因數”這一內容時,等學生初步學完這一內容,教師利用提問式反饋,并捕捉提問時學生出錯的地方,進行有效反饋。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快速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嗎?出示題目:6和9,求這兩個數的公倍數。生:(開始思考)生1:老師,我分別列了這兩個數的倍數,發現18、54……是6和9的公倍數。總之,它們的公倍數是無限的。師:你能找出它們最大的公倍數嗎?生1:我覺得能,只要把數列到最后。師:還有其他觀點嗎?生2:老師,我覺得不能,因為我們根本列不完它們的倍數,所以也就找不出最大的公倍數。師:那我們來請生1列一下它們的公倍數,看看能不能列完?生1:(開始上黑板列6和9的公倍數,列了兩三分鐘后,自己發現是列不完的,開始放棄。同時,自主糾正觀點:經過列舉,我發現兩個數沒有最大的公倍數,只有最小公倍數。6和9的最小公倍數就是18。)師:(贊揚學生出錯了能主動糾錯,并說這一小錯誤是大家容易犯的。)在以上案例中,數學教師巧用學生的“錯誤觀點”,進行及時反饋,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倍數。此外,教師反饋的過程也是與學生思維產生碰撞的過程,有效的反饋能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更大發展。
(2)捕捉課堂亮點,進行激勵性反饋。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因此,總會在課堂教學中給人以驚喜。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課堂亮點,進行激勵性反饋。但是,在進行激勵性反饋時,不應停留在“好”“真棒”等層面上,而應使反饋語言更為具體。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數學“小數乘法和除法”這一內容時,教師捕捉了學生的思維亮點,進行激勵性反饋,讓學生備受鼓舞,從而更為主動地學習。師:請同學動筆計算一下0.36×4=?生1:結果是1.44。師:你是如何計算的呢?生1:我把4個0.36加起來,然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師:這是一個方法,但是,還有沒有更為便捷的方法呢?生2:我把0.36看成36,然后乘以4,得出144。因為因數的小數點是兩位,所以,我就點上兩個小數點。師:哇,你真棒。老師非常欣賞你從另一個角度計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方法,并且能總結出小規律,思路非常不錯,值得大家學習。在以上案例中,數學教師巧用激勵性反饋,鼓勵學生,從而激發更多的學生從不同角度做題。
二、自我反饋,促進認識自我
學生的教學行為過多依賴外部反饋,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提高。因此,數學教師要增強學生的自我反饋,讓學生通過自我反饋,不斷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自我反饋的過程也是思維轉動的過程;而自我反問,更讓學生從深層次認識自我。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測量物體的體積”這一內容時,在提問到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有學生提出想法。針對如何測量土豆的體積時,有學生提出“將土豆放進容器中,測量上升水的體積即可得出土豆的體積”。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反問引導學生自我反饋,如“你覺得利用這個方法測量是不是最好的?”“利用這個方法測量土豆的體積要注意什么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再次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自我反饋,從而提高反饋的實效。總之,新課改下,數學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自我反饋意識,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提出控制與調控策略,促進發展。
三、綜合反饋,促進調整提高
綜合反饋信息,有助于促進教師進行合理調整。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身反饋和學生反饋,讓反饋更真實,并進行合理調整(主要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調整)。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數學“校園的綠化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然后學生再進行反饋。教師反饋如下:老師發現,在遇到不規則圖形時,大家就覺得很難計算出面積。但是,我們可以發散思維;如把不規則的圖形轉化為規則的圖形,或者是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看成多個規則圖形,然后根據所學的知識計算。學生反饋:有時知道需要割補圖形,但是對于割什么、補什么就不太確定了。此時,數學教師綜合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出示更多不規則圖形,先讓學生學會割和補;然后,再設計成情境問題,讓學生活學活用。
總之,新課改下,數學教師要重新審視反饋,并采取實際行動,注重反饋,讓思維碰撞精彩。值得注意的是反饋要及時、深入、全面,只有這樣,反饋的效果才會更突出。
參考文獻:
[1]郭亞玲.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評價及其反饋[J].成功,2013(8). [2]覃家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
2010(7).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