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
摘 要: 詩詞語言精練、內涵深刻,科學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富含科學知識的詩詞,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科學的情境,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
關鍵詞: 詩詞 小學科學教學 提高興趣 創設情境 降低難度
科學課的內容廣泛,涉及眾多知識領域,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的,其中還有很多對學生來說理解是有困難的。盡管現代教學手段不斷先進,教學設備也日益先進,教學方法更是不斷完善,電影、電視、計算機等音像制品和多媒體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但是教師不可能每堂課都運用這些教學手段,很多時候教師還得憑教學語言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教師在教學語言上要多斟酌,除應該具備科學性、教育性、情感性、啟發性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
詩詞以其語言精練、內涵深刻、意境高遠等特點而盛行于世。中國是一個詩詞王國,詩詞不僅給人帶來藝術享受,而且一些作品中還包含一定的科學知識。新課程倡導注重學科知識的滲透,如果科學教師在課堂上能適當運用這些富含科學知識的詩詞,不但學生愛聽,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課堂增彩添色,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而且能讓科學知識在學生大腦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記憶,使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形象、鮮明,從而讓學生熱愛科學。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科學課的課堂中大膽將詩詞與所教內容結合起來,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以下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引入詩詞,提高學生興趣
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而在教學中適時引入詩詞則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有效方法。
一般來說,在新課開始時,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情緒處于下課游戲的興奮中。這時教師要用貼切而精練的語言,正確、巧妙地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如教學“空氣”時用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入課題,說明由于我們長期處于空氣中,而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讓學生愉快主動地探究證明空氣存在的方法,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又如講“光源”時,通過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光源的定義,之后讓學生分析“月亮是不是光源”。由于剛上課不久,大部分學生還沉浸在下課的興奮中,很少積極思考,這時不妨提問“月亮是不是光源”,先讓學生背誦唐朝詩人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簡單的,頓時學生歡呼雀躍、聲音響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學生背誦時思緒高漲,不禁要問:“科學課上老師叫我們背唐詩干嗎?”原來老師是想問“明月是不是光源”,立刻學生的注意力被喚醒,聽課興趣也被激發出來,引發他們積極思考,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良好的開端。
二、引入詩詞,創設學習情境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學情境是誘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最好誘因。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詩詞為學生創設科學情境,使學生融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邊聽邊看,邊學邊思,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如教學“月相”后,引入白居易的名作《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學生通過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進入優美的情境。這時,一輪圓圓的月亮出現了,學生馬上發現這個月相與詩句描寫的景象格格不入,指出應該是彎彎的蛾眉月,因為詩中描寫的是“九月初三”,月亮應該“似弓”。這樣,將所學知識很好地鞏固。
再如學完“重力”之后,不妨讓學生思考,如果生活中沒有重力,那么詩人李白會不會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絕美佳句?
三、引入詩詞,降低理解難度
科學教學中,有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若引入詩詞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把一些結論用詩詞加以概括,既可以降低難度,又可以使學生感到學習科學既有趣又省時。
如教學完“參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引入唐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里輕舟以什么為參照物?在描述地球自轉這一現象時,我們可以用毛澤東同志的兩句詩:“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詩句形象地把地球在太空中自轉的情景描寫了出來,詩里描寫的每日八萬里的速度與地球赤道的自轉速度非常吻合。詩仙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生動描述出了地球上的水循環。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到達陸地上空,最終又會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從這個意義來講,“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詩詞寫得既通俗易懂,又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降低理解知識的難度,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
文質兼美的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從中我們不但可以發掘出中華民族深遠燦爛的文化,而且可以探索出無限神奇的科學奧秘。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詩詞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科學知識和文學修養同時得到提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駱紅梅.唐詩中的光學和力學知識[J].物理教學探討,2009(4):55.
[2]駱紅梅.例談唐詩中的物理知識[J].物理教學探討,2008(16):22.
[3]駱紅梅.詩詞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舉例[J].創新教育,2009(7):166.
[4]胡明旺.古詩詞在初中科學中的“趣”用[J].教學研究,2007(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