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娣
【摘要】哲學家黑格爾說:“音樂是一種精神、是人的靈魂,音樂是靈魂的語言。”但是,當今的中職生都是來自于中考中文化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加地趨于社會化。因此,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如何通過音樂教育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這就需要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通過音樂教育,完善學生的本性,開發其思維的潛能,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職業素養;音樂教學;創造力
一、利用音樂元素,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中職生正處在人生的青少年時期,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方面表現出獨特的特征:大腦思維敏捷、性情豪爽大度,但遇到困難往往會表現出困惑、苦悶、焦慮等不良反應。他們雖然文化成績不理想,但是他們一般都喜愛聽歌、唱歌。音樂教育作為素養教育的一種載體,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挖掘音樂元素,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課堂教學、音樂藝術表演與音樂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都可以讓學生釋放心中的煩惱與困惑,并且彰顯了個性。同時,也使他們青春期的心理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從而使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其次,流行音樂更受到學生的喜愛。因此,在流行音樂中尋找音樂因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音樂教育。很多有經驗的教師把民族器樂曲通過融合不同的配曲或配器以及演唱方式,這就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喜歡上民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們熟悉的《月亮之上》這首歌曲就是采用了內蒙民歌《敖包相會》創作出來的。因此,學生們都喜愛唱《月亮之上》這首歌,同時也都會唱《敖包相會》中的幾句歌詞。在音樂賞析教學中,就特意介紹了這首歌創作的背景資料。通過對比賞析,從兩首歌曲中找到其中的異同,發現民歌與流行歌曲的共同元素。因而讓《月亮之上》這首流行歌曲受到學生的歡迎,同時也喜歡唱《敖包相會》這首歌曲。
二、挖掘思想內涵,提升學生精神境界
音樂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音樂往往通過優美的旋律來打動人的情感,并且使人產生思想的共鳴,從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音樂這門學科的教學往往注重旋律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旋律與思想聯系到一起,才能真正的實現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我們大家都知道,音樂作品的內容取材十分的廣泛,很多音樂作品本身就是用來表現重大社會事件或重大歷史題材的。當然也有的是反映各地方風俗習慣的、有贊美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有抒發對生活的感受的等等。這些作品能從常見的生活景致中挖掘出高尚的審美因素,通過欣賞這些音樂作品,讓學生內心的精神世界得到洗禮,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我們在學唱歌頌偉大祖國的優秀作品中,如《紅旗飄飄》《北京歡迎您》《長江之歌》等時,學生的心中就會涌動起一種自豪感,愛國之心油然而起;在學唱《茉莉花》《鴻雁》《藍色多瑙河》等中外歌曲時,學生被博大的中國民族音樂所感染,同時也被外國民族音樂所陶醉。從理解這些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中,進而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與社會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開展表演活動,增強學生自信心
大多數中職生因為中考的失敗,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低人一等的感覺。因此,他們往往不愿意參加學校或班級組織的各種文娛活動。即使參加了也不敢大膽地表現自我,而實際情況是更多的學生想表現而又不會表現。中職生中存在種種現狀表明,無不影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的質量,進一步下去就會對職業生涯造成一定的影響。要培養并增強中職生的表現力與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音樂表演就是增強他們自信心的方式之一。如在音樂欣賞課中讓他們跟隨音樂開展音樂形象的表演活動,也可以在歌唱課中讓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大聲地表演唱。同時,還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或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如參加合唱隊、樂隊等。在平時的訓練中逐步地掌握歌唱技巧或演奏的技巧,教師對他們的臺風進行逐一的指導。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音樂比賽活動。這樣,學生在經過各種形式音樂表演活動中使心理素質得到鍛煉,那么他們的表現力與自信心就會不斷得到增強。最后,我們還應該緊密地聯系教學內容,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形象,體驗樂曲中的藝術美。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這樣,逐漸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在音樂欣賞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在開展相互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從而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中職音樂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出優秀的音樂家,而是旨在而通過音樂學習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因此,在中職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開展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積極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真理。在實踐中可以培養人各種能力,提升人的綜合素養。例如: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樂曲,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與體驗。此時,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激發學生開展課堂互動。如在欣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就讓學生自己創作一首旋律。教師可以給予提示,把歡樂頌的旋律寫在黑板上,以說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曲的基礎旋律是由dn、re、mi、fa、sol組合而成的,并向學生說明:即使是著名的樂曲也不是最難的樂曲,因為它是寫給廣大聽眾欣賞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感覺到旋律創作不是高不可攀的。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地完成任務,就提示學生用中國五聲音階來創作旋律,并且只用五個音符自由組合。若喜歡一個音就讓它多出現,并且放在重音的位置上,小結線與節奏由教師來完成。這樣,就有學生完成了任務并且把他們的作品當場演奏。當學生們聽到自己的創作化成美妙的旋律時,參與課堂的熱情就更加高漲了。通過這樣的創造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為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說:“音樂比所有的智慧與哲學更能讓人獲得啟示。”因此,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過程中,作為音樂藝術教育就是要把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讓音樂這門學科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同時,也更好地推導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使職業教育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