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哪一門學科,哪一位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學透學深一門功課,首要的便是培養學生對學科、對老師、對課堂的興趣。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需要將音樂和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提高音樂教學的藝術性。文章結合初中音樂教學實踐談如何以音樂和教學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藝術;情感體驗;情感共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哪一門學科,哪一位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學透學深一門功課,首要的便是培養學生對學科、對老師、對課堂的興趣。因此,教師的教學就需要以一定的方法和藝術,來吸引和培養學生的持續深入學習的興趣。教育和音樂都具有人文性和藝術性,即使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社會科學,兩者的結合更應當注重人文性、藝術性和科學性,來不斷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本文結合初中音樂教學實踐談如何以音樂和教學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強調藝術性的原因
在關于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中,甚至一般鑒賞性的音樂教學,由于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枯燥,讓本來多姿多彩的音樂課堂變成了純理論教學,讓學生對音樂教學感到疲倦和乏味,長此以往就容易讓學生喪失對音樂課堂的期待,降低音樂課堂的興奮感和活躍度。
音樂和教育都具有藝術性、科學性和人文性,進行音樂教學,就需要從音樂的本質出發,從情感和聽覺出發,強化學生的聽覺體驗和情感體驗,以情、以美來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享受和欣賞,并實現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基礎知識的整體把握。同時,教育學家也強調,課堂教學需要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因此,不管從音樂的角度,還是從教學的角度,在音樂教學中都需要從學生學習的動機、心理等角度出發,講究一定的藝術和方法,彰顯藝術性和方法性,來提高學生對音樂教學的敏感性和活躍度。
二、如何彰顯音樂教學的藝術性
在音樂教學中彰顯教學藝術性,就是要將音樂和教育在本質上進行磨合,從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出發,從音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出發,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感受到愉悅、感受到快樂、領略到美、學習到知識。
1.強化情感滲透,讓學生與音樂情感共鳴。對于初中音樂教育的目標,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從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情感態度出發,以傳遞基本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圍繞這一目的,需要老師根據具體的音樂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從課堂氛圍和作品情感基調出發,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情感滲透,通過音樂的啟迪和感染,讓學生在課堂中與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基本能力。
如在合唱曲《校園多美好》的教學中,我就通過和學生一起欣賞歌曲、熟悉作者、共同練習、編排動作等形式來進行情感滲透。首先是共同欣賞歌曲歡快的節奏和明朗的旋律,一起感受和體會多姿多彩、青春進發的校園景色,感受春天的校園所散發出來的美妙的、生機盎然的氣息。其次是介紹作者施光南,從人民音樂家的畢生精力、對音樂的孜孜追求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出發,從施光南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曲目出發,引導學生感受和感悟存在于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美好事物,激發學生對祖國、對社會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向往,傳遞健康向上、快樂友愛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基線。最后是組織學生根據對曲目的情感體驗,進行豎笛吹奏以及學唱、編排動作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曲目的了解和把握,達到學習一個曲目、了解一個作者、感悟一種情感、學會一種技能的音樂教學目的。
2.科學使用多媒體設備,營造優美課堂氛圍。音樂課堂雖然是以“聽”為主要方式,但如果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從多感官、多維度感悟音樂,將能讓學生更自然、更全面地投入到音樂所營造的優美氛圍之中,獲得更多的音樂情感體驗,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龍的傳人》的教學中,我就首先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了中國地圖,然后切換成以《保衛黃河》為背景的氣勢恢宏的黃河景色,并逐步展示萬里長城、長江三峽、桂林山水等優美風景和工廠、農田、學校、高山等畫面,讓學生從視覺上、聽覺上先接收到一種震撼的氣息,這樣學生對接下來將要學習的這首曲目情感基調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接下來的教學自然也就更加的順暢和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除了進行音樂氛圍的營造之外,還非常適合進行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教學,結合情境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讓那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直觀化,提高學生對這些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3.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師生互動。音樂是一門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學科,但許多教師的音樂課堂卻顯得死氣沉沉,與這一階段學生愛唱愛跳的特征完全不符合。其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的安排上過于死板,完全按照音樂教材的安排進行教學,過于強調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對音樂旋律的情感需要,忽視了學生對唱、演等自我表現的需要,學生自然對此感到乏味。這反映的就是音樂教師沒有擺正位置、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情感體驗,必須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切實加以改變,充分尊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和旋律需要出發,安排豐富多彩的教材內容,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活躍起來,跟隨著音樂的節奏,和老師一起共同完成音樂知識、審美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教學任務。
總之,由于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枯燥,本來多姿多彩的音樂課堂變成了純理論教學,許多學生對此感到無比厭倦和乏味。教師們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彰顯藝術性,從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出發,從音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出發,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強化情感滲透,科學使用多媒體設備,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師生互動,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感受到愉悅、感受到快樂、領略到美、學習到知識。
參考文獻
[1]徐旺梅.提升初中音樂教學藝術打造時代音樂教學特色[J].中學課程資源,2014,(2).
[2]趙勝蘭.淺談初中音樂的教學藝術[J].考試(教研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