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欣
[摘要]鋼琴在當今的發展可謂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從十八世紀初期的“撥弦古鋼琴”經過不斷的改良一直發展成為今天的幾乎完美的鍵盤樂器,鋼琴的表達范圍是廣泛的,無論是交響作品,聲樂類作品甚至是中國的民族音樂都可以在鋼琴上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鋼琴有它獨具特色的音色美,想要更加合理和充分地表達作品內涵單單靠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演奏者的自身音樂修養和對旋律準確性的把握。
[關鍵詞]鋼琴表演;旋律;手指練習
旋律是表達音樂的主要部分,要演奏出優美流暢的旋律首先要認真地讀譜,分析旋律的走向、形態。要理解旋律,讀懂了旋律也就讀懂了作曲家的意圖、整首作品的風格以及作品的結構和內涵。旋律像我們說話一樣,要有呼吸停頓、要主次分明。每個人對旋律理解都不同,所以表現得也就各不相同,想要表達出完美的旋律線條不僅要依靠多年的藝術修養積累,還要多練、多聽,要思考作者的意圖,這樣彈出來的旋律才不會是索然無味的。
旋律的表現力是要依據作品的內容而定的,旋律與旋律之間有內在的聯系,要發自內心的表達旋律感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連接也要從音樂的情緒需要出發,要聯系前后關系,如果在一個作品中主題反復出現,則可以考慮為作者要表達為不同樂器的演奏,這樣才不會枯燥乏味。要合理地安排旋律布局,比如漸強不要飽和,飽和后面的起伏就比較難表達,往往一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到來之前會有一段比較平靜的旋律來做為鋪墊,這樣才會形成對比。
要想做到將旋律線條完美地表達,單靠對作品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和技巧的共同配合來完成,下面我們列舉幾項來說明:
一、手指練習的必要性
鋼琴的不同音域范圍會發出不一樣的音響效果,而不同的音色都要通過觸鍵來表達。因為人與人之間天生肢體的差異從而導致手指的力量以及靈活性等問題都不相同。要積極地進行對手指、手腕以及手臂的訓練,手指的訓練除了可以在鋼琴的一些技巧性練習曲,樂曲進行訓練之外還要注重單獨訓練,只有這樣才會給美妙旋律的表達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對作品風格的把握
因為鋼琴藝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所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以及不同的歷史時期等背景下的鋼琴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風格。
當時代的特點與作曲家的個性結合在一起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就形成了作品的風格。想要把握好作品的風格就要從創作手法人手,從旋律、和聲、作品結構進行分析,同時還要聯系時代背景、歷史事件等。比如十八世紀下半葉產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風格就區別于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品風格;再比如現在備受追捧的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給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風格帶來決定性影響的是時代因素。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比如就大部分的法國作品而言,演奏法國作品是偏于清新雅致,靈活輕巧;而西班牙作品風格則更自由、熱情奔放,有即興性的色彩。
要真正地掌握好某一位作曲家的風格就必須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并且廣泛地聆聽這位作曲家的其他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才會較為全面地掌握作品風格,使旋律特征更為明顯。
三、節奏與強弱的表達
節奏是音樂作品的“脈搏”。節奏并不是死板的,只要演奏者對作品的節奏結構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兼顧整個作品速度的平衡與和諧就可以很好地表達旋律特點。
作品中常見的力度標記如:強(mf、f、ff)、弱(mp、p、pP)等是旋律特點表達的關鍵所在,要準確地表達,不要把這種變化依靠速度的改變來表達,我們平日里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遇到強力度表達往往會越彈越快,弱的表達就會越彈越慢,這種表達的方式都是不嚴謹的。
四、踏板的運用
魯賓斯坦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當踏板踩下時,制音器會打開,所彈的音會因此而引起上方及下方泛音,這樣就使聲音得到了裝飾從而豐富了音樂。踏板有很多種,比如常用的先彈音再踩下踏板的切分踏板還有全踏板、半踏板等,這些踏板方法的使用要因作品而異,展現旋律的多層次性。
五、與其他樂器的配合
當鋼琴與其他樂器配合時,鋼琴演奏者要注重合作的重要性,要達到音響的高度一致,不僅要在節奏節拍方面權衡一致,還要在音量及力度上達到統一,有些鋼琴與其他樂器配合的作品是鋼琴與其他樂器競奏,有些作品鋼琴處在伴奏的位置,當鋼琴作為伴奏樂器出現時,演奏者要注意突出主奏樂器的旋律線條,而作為競奏樂器出現時則要兼顧與樂隊的和諧統一。但無論是哪種配合都要以突出旋律主題為大方向。
旋律是作品的重中之重,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可以選擇巴赫的作品來提高我們在旋律方面的訓練,巴赫的作品中大量地運用了模仿、對位的寫作手法,其作品中主題與對題中不同的聲部包含不同的音樂材料對我們的雙手獨立控制如歌的演奏旋律有極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