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內心聽覺應用最多的領域就是音樂領域,在音樂這個領域中,內心聽覺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能更好地享受音樂,文章就內心聽覺能力在音樂領域的培養策略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內心聽覺能力;音樂領域;培養策略
內心聽覺是人除耳朵之外的另一種聽覺能力,它是不依照現實中的聲音而存在的音樂想象能力,是音樂家最重要的音樂聽覺之一,內心聽覺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一個音樂家所創作出的的作品是否具有真情實感,是否能打動人心,同時也是決定一個音樂藝術家能否創作出優秀作品的關鍵。
一、培養內心聽覺的重要意義
(一)保護發聲器官
塑造優美動聽的歌聲是音樂藝術實踐的基礎,也是使人們認識音樂觀念的重要途徑之一,聲音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觀念性音響效果的內心聽覺,因此,人們憑借正確的內心聽覺概念的幫助,調整和改進聲帶的生理狀態和發聲技能,進而有效地保護發聲器官的健康,是音樂藝術實踐獲得成功的關鍵手段和重要方式。比起樂器而言,人的聲帶毫無疑問是最脆弱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曾經說過:“我們應該經常力求像一位器樂演奏家那樣去唱,而聲帶不是一種樂器,它會疲勞。”因此,就要求我們培養內心聽覺,在音樂訓練過程中,運用內心聽覺能力進行音樂訓練,這樣可以保護發聲器官,節約用嗓,保持嗓音的新鮮,避免聲帶過度疲勞,進而提高音樂訓練的練習效率。
(二)提高音樂的表現能力
歌唱者如果有良好的音樂內心聽覺,就可以為準確的聽辨、唱準音樂提供條件。反之,音樂內心聽覺能力欠缺的的歌唱者常常會很難聽辨音樂,無法借助內心的音樂意象記憶來闡釋音樂,最終導致歌唱的音調偏離或音樂處理不當等結果。音樂有諸多的要素構成,音樂的形態也具有多樣化,人在對音樂的把握中,內心所作出的反應也相應具有多樣性。
(三)抵抗外界干擾能力
在歌唱環境中,外界的樂音聲響的聽覺刺激和噪音聲響的聽覺刺激,會對歌唱者的內心產生消極的影響,內心聽覺能力較強的人,在外界噪音的影響下即使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也能通過內心聽覺指導自己唱歌,這就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反之,內心聽覺能力較差的人,常常會被影響的壓力所干擾,使自己的聽覺、感覺和發生狀態失調,可能會感到眩暈。內心聽覺把歌唱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想象力上,不因外界的干擾而自亂陣腳,擾亂正常的演唱,也就不會出現熟練地演唱技巧發揮不出來的情況,從而避免了歌唱者失去信心造成演唱失敗。
二、培養內心聽覺的策略
要想使內心聽覺以高級的形式表現出來,就要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內心聽覺培養訓練,音樂中的內心聽覺培養主要有以下六種策略:
(一)對于音樂記憶的訓練
加強對音樂記憶的訓練,培養自己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激發內心聽覺的積極性,加深音樂在內心的基本印象,這種方法需要被培養者積極地、大方地、勇敢地對聽過的音樂進行默唱,同時也要注重音樂節奏和節拍的變化,并對這些方面都進行練習,用心去感受音樂情節中的旋律起伏、音調的強弱,逐漸培養和加強自己的音樂感知能力。還可以對自己特別喜歡的歌曲進行記譜練習,這樣有利于接受內心聽覺培養的人準確地把握音準、節奏,并隨著日積月累,逐漸地提高自己的音樂專業素質,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步進行訓練:
1.瞬間記憶
模仿別人唱歌就是瞬間記憶,它作為記憶的最初階段,所以準確性很重要,此外,默唱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這種訓練要求接受訓練的人的聲帶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完全是用心去唱,在心里唱出音樂的高音和曲調。
2.短時記憶
我們學過語文都知道背誦和默寫都屬于短時間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會逐漸被忘掉,如果把聽到的內容在腦海里進行整理,會延長我們的短時間記憶,這對培養內心聽覺有很大的作用。
3.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具備需要進行大量的瞬間記憶訓練和短時記憶訓練,當前兩者訓練達到一定的水平時,長時記憶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
(二)注重聽覺預感的培養
如果想讓自己的音樂水平更進一步,形成較強的內心聽覺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培養聽覺預感。聽覺預感在音樂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前一個音符的流出,就可以判斷下一個音符是什么的能力,聽覺預感的培養是內心聽覺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聽覺預感能力會受到聽覺印象的豐富程度、記憶力的好壞和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所限制,所以在培養聽覺預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結合多個方面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培養。
(三)培養音樂的綜合分析能力
培養音樂的綜合分析能力,加強自身的聽辨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具體來說就是培養感性經驗的積累,我們都知道,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善于聆聽才能產生內心聽覺,因此接受培養的人要從下面兩個方面人手:
1.多聽、重復聽
每首音樂作品都是由歌詞、旋律、節拍、節奏、和聲等等一系列基本的要素經過合理的組合、合理的配合產生的。我們聽的音樂越多,大腦中音樂記憶也就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當我們再次聽音樂時,就會發現音樂中所蘊含的許多相似之處,這種經驗的逐漸積累,對于刺激我們內心聽覺的音樂,就會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應,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感覺”。
2.細聽
訓練培養者的音樂感知能力,不僅僅只是讓被培養者用耳朵聽就夠了,一定要注意用“心”聽,仔細地聽,內心的領悟才是真正的領悟。
因此,接受內心聽覺培養的人要多聽、重復聽并不斷對音樂的意境進行揣摩,除了這些還不夠,音樂的世界是廣闊的,音樂的種類自然也就十分廣泛,這就要求接受培養的人廣泛涉獵各種音樂的類型,拓寬音樂的欣賞范圍,開闊音樂視野,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音樂綜合素質,才能為內心聽覺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克服聽覺惰性現實。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給學生提供發展積極情緒的機會和資源,做好學生的榜樣,幫助學生建立真誠、適當的積極情緒。
三、積極的心理學理念視域下的特殊教育構建路徑
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應用到教育與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結果顯示針對積極情緒實施的干預能夠使建構的個人資源在干預結束之后依然得到保持,并且改變個體的生活,使其獲得新的認知行為模式。除此之外,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指導的心理療法也應用到了心理健康領域,激發被治療者的認知能力和愛的能力。在特殊教育期間,大家能夠借鑒那些長期效果好、簡易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提高積極情緒,激發感知覺、直覺等認知能力,激發學生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在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經存在著眾多資源,這些資源盡管是在病理心理學理念中建立,然而積極心理學的諸多理念和研究模式都是以病理心理學為基礎,發展成為病理心理學的補充,因此這些資源不僅在過去幫助了很多有心理需要的來訪者,在未來依然在心理治療領域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巨大幫助,我們要將這些資源更好地應用起來。如使用藝術治療來幫助個體平復情緒,更好地體驗生活;利用認知行為治療,在改變來訪者認知和消極情緒的同時,有助于來訪者實現“欣欣向榮”。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和指導措施可以為我國的特殊教育給予幫助,然而積極心理學在應用界的研究正處在探索時期,所以,我們不但要看到積極心理學的先進理念給特殊教育帶來的幫助與契機,同時也不能被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潮沖昏頭腦,完全地放棄病理心理學和現有的教育資源,而是應該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讓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與理念成為現有心理教育的補充,進而更好地達到特殊教育的目標,讓特殊兒童可以更好地成長與更快地適應社會。
聽覺惰性是指在接受內心聽覺訓練時出現的一種無意識的聽覺狀態,是一種懶惰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內心聽覺的培養,接受內心聽覺培養的人出現被動地接受聽覺訓練的狀態,并失去對課堂的積極性,逐漸失去培養內心聽覺的興趣,最終放棄,要消除訓練中的聽覺惰性,就要在音樂訓練中穿插播放一些優美的、經典的音樂作品,提升接受培養學員的學習興趣,逐漸清除聽覺惰性。
(五)注重音樂情感的培養
內心聽覺的培養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無聲的音樂,就是對音樂作品的音樂情感進行感受,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讓音樂情感貫穿整個訓練過程,注重對音樂情感的培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可能每一個學員對同一首音樂都會有著不同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水平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
(六)加深自身的文化修養
文化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人創造文化的同時,又被文化影響著,塑造著人,滲透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之中。因此,高度的文化修養水平是提升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人們加強對音樂感悟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音樂領域,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往往與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息息相關,擁有高度的文化修養水平能加強人們對歌詞內容的理解,而這將直接有助于其在演唱過程中的藝術表現。從音樂的本質來看,音樂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變化、升華的過程中,無處不滲透著人類的智慧、思想觀念和音樂邏輯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同人類的進步不可分割、密切相聯的,文化修養對于演唱者來說不像運用文字的文學家那樣,在作品中直接體現。但是文化修養對演唱者素質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他在不斷增加演唱者心理積淀的同時,也造就了演唱者所特有的審美心理。
三、總結
內心聽覺的培養和訓練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音樂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內心聽覺主要強調音樂形象在心理上的形成和靈活運用,通過內心聽覺進行的音樂欣賞不僅僅只是通過耳朵來欣賞,而是讓人通過心靈來實現音樂欣賞,更讓人難以忘懷,久久回味,由此可見培養內心聽覺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綜上所述,內心聽覺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形成的重要能力,音樂活動是人類高級精神活動產生的結果,人類通過長時間對音樂活動的研究而逐漸形成了對音樂活動的一種新的知識,這種認識就是人的內心聽覺能力。音樂的流動是通過客觀存在的設備,人們通過客觀存在的設備對音樂所描述的情境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一種音樂的形象,這種思維就是內心聽覺能力的使用,因此,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感悟音樂,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內心聽覺能力,我們一定會成為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