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章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要轉變,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的質疑,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動手實驗;小組競爭;舞臺表演;歷史想象;質疑陳見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轉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以往歷史學習中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提倡用參與式教學活動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歷史學習中不斷得到發展。
中學歷史學習目標包括兩個層面:(1)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合格公民,使之具有獨立、理性、寬容等品質的現代公民素養;(2)符合中學歷史學科能力要求的學科技能的養成。正如聶幼犁先生所說,歷史講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情,講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博大精深,既宏觀又微觀地幫助人們了解過去、理解現在,懂得社會,認識自己。而傳統的課堂教師成為權威的主宰者,學生被動、機械接受學習,極大地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這與新課程改革相悖。
學習金字塔理論揭示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應的平均學習保持率是不一樣的。被動的單向信息輸入方式的學習保持率是最低的,而主動性、參與性、體驗性越強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保持率上則是越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主動、參與、體驗等方式將成為改變當前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為有效途徑之一。
一、動手實踐,落實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的知識。課前要求學生動手搜集歷史信息和資料,課間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體驗學習的樂趣。如: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甲骨文基本上是象形文字并理解其造字特點,讓學生動手寫一寫幾個常見的甲骨文——日、月、牛、羊、人。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課,讓學生動手在橡皮上雕刻幾個字,拓印在白紙上,體會雕版印刷的發明過程。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讓學生動手設計“北宋、遼、西、金、南宋建立簡表”,了解這幾個政權的建立情況。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加強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感性認識和理解,避免呆板單調的講述和生硬的記憶,培養學生的操作和創新能力,從而學會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并加強了知識的落實,也很好地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目標。
二、小組競爭,合作學習
競賽可以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向上的競爭意識,將競賽引入課堂,會激活學生好勝、不服輸的性格特點,形成互相交流,互相超越,你爭我趕,共同進步的課堂氣氛,給學生的學習注入生機與活力。為了勝過其他小組,又必須進行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協調與組織,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如:七年級歷史下冊7、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圍繞“唐朝的繁榮昌盛表現在哪些地方?”把全班同學分成五組進行競賽。先在小組充分討論,后選出代表互相辯論,一時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大家把課前所收集到的圖片、詩歌、文章、地圖和仿制唐三彩紛紛展示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以所提供資料內容翔實且最有說服力的小組獲勝,全班以掌聲給予鼓勵,進而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舞臺表演,體驗歷史
教師可抓住學生好動活潑、表現自我的這一閃光點,變課堂為舞臺,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表演歷史劇、小品、相聲等,為學生轉變學習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舞臺,讓平淡的學習與生動的表演結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上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時,讓三位學生表演了小品《陳橋兵變》,使學生了解了北宋建立的過程,展現歷史場景。如:上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讓學生表演了歷史劇—《舉子趕考記》,把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不同心態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雖然學生的表演不是完美成熟的,但真實的表演拉近了歷史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親身體會歷史,展現歷史場景,將“書本上的歷史”以娛樂形式表演出來,使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學會快樂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歷史想象,回歸現場
歷史課是一門嚴謹科學的課程,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在學習歷史中需要對歷史知識進行豐富想象。通過正確合理聯想,使教材零散的知識能有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脈絡,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自主體系構建水平。如: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讓學生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隨著“嘟嘟”的號角聲,十幾個北京人從山洞里走出來,他們手里拿著弓箭、木棒、石頭,一起到森林里狩獵。他們發現了一只老虎,用箭射傷了它,其他人用木棒、石頭向受傷的老虎發起圍攻,老虎在哀吼和吶喊聲中死了。傍晚,“北京人”抬著老虎回來,他們在洞前生起火堆,用鋒利的石刀把老虎肉分成十幾份,在火中烤熟后吃。大家都很興奮,婦女、小孩圍著火堆一邊吃,一邊跳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就是“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和新奇讓我們為之贊嘆。由此引起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教學無法達到的。
五、質疑陳見,突破定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引發思維活動,形成探求、解疑的強烈愿望,才能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就是一種較好的作法。如:教學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4課“難忘九一八”中的“西安事變”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處置西安事變中被捉住的蔣介石?盡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顯得幼稚,但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地方,關鍵是教師要因勢利導,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樂于思考和探究,使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斷得到激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和習慣,使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六、大膽提問,拓展思維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從教育的情感因素去感化學生是不夠的,還要想好方法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進一步探索問題,從而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目標轉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如:學生學習“西安事變”一課,教師提出一組問題引發學生的層級思考:什么是西安事變?主要涉及人物有哪些?這些人的立場和動機分別是什么?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怎樣的處理辦法是最合適的?為什么?如果中國共產黨當時乘機消滅蔣介石會對時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創設些接近學生能理解的問題,同時又能涵蓋這一節課的主題內容,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更容易達成學習的三維目標。
七、創設情境,達成目標
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是不可再現、不可重復的,而初中學生在生活閱歷與抽象思維方面的不足,使得歷史學習和理解存在困難。因此,教師應在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撐下,盡可能地創設歷史情境,還原歷史現場,幫助學生感知歷史事件,讓學生成為歷史事件的觀察者和參與者。如:運用音像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學習古代史時可以選擇恰當的電影、電視劇片段或考古紀錄片;學習現代史,可以利用真實的歷史紀錄片或歷史人物的錄音等。如:可以播放3D復原版《圓明園》光盤,展示在圓明園被毀之前的狀況,感受古代皇家園林風貌,促使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同時為近代史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學習埋下伏筆,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八、引導閱讀,積淀素養
文本閱讀是學生基礎的學習能力,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把歷史教材當作文本閱讀的素材,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真正學會如何閱讀。推薦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目,加強積累、積淀人文素養。如: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歷十五年》,張豈之的《中國歷史十五講》《白話史記》《上下五千年》,柏揚的《資治通鑒(白話版)》,錢穆的《中國歷史政治得失》等等,通過推薦、導讀、交流、分享等環節,引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極大興趣,并使他們獲得了比別人更多知識積累的機會,對學生的歷史學習乃至文科學習都有很大幫助。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有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變課堂傳統教學模式,探索課堂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參與學習,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