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媛
摘 要:隨著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反思、改革與重建課堂是大勢所趨,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常用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進行研究、改變和重整教學。而在對教學過程進行改變時,需要教師對常規教學工作中的教學細節進行反思。
關鍵詞:初中數學;規范要求;師生和諧;人文精神
“細節決定成敗。”對于課堂教學而言,能夠對課堂的細節充分把握,對于優化課堂教學很有幫助。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關注的細節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關注板書、例題演示——學生數學規范要求的樣板
解題規范就是指在解答初中數學題時,要按一定的格式進行,做到表達清楚、層次分明、結論明確、論證充分。在數學的解題過程中,解題過程不僅要求做到目的明確,同時還要說服有力、論證規范。
1.加強板書引導
教師的板書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示范指導,不僅向學生展示出教學的精華,也給學生提供了嚴謹書寫的格式和方法。因此,教師板書要做到完整與嚴密;字跡要工整,繪圖要正確、美觀,盡量不要徒手作圖,如:對論證的一般三角形,不能畫成等邊、等腰或直角的特殊三角形;推導演算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便于觀察和記憶。
2.做好例題示范
例題教學不僅能有效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承載解題思路和書寫格式。讓學生能用嚴格的格式、準確的數學語言寫出解答過程。在這個過程教師可抽檢學生,反饋書寫步驟,師生共同訂正,逐步使學生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同時要做好檢查歸納,檢查解題知識點及書寫要點,歸納解題步驟及注意事項,引申變題,拓展多種解法。
例如,在用樹狀圖求某一事件概率的題目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往往只畫樹狀圖而不書寫這樣一句分析的語言:由樹狀圖可知共有x種等可能的結果,符合要求的結果有x種。但這種不規范的書寫在中考中是要扣分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時做好例題示范,規范解題格式。在比如,在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時,有些學生往往就寫這樣一句話:經檢驗符合題意,事實上應這樣書寫:經檢驗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題意。
對于上述這些簡單事實,如果我們平時不引起重視,不及時糾正學生答題中的這些不規范的現象,那么,在中考時就可能丟掉一些不該丟失的分數,造成一些不該發生的遺憾。因此,在平時的解題訓練中,我們應該對學生提出嚴格的格式化要求,時時要求他們嚴格地按照教材上所規定的格式答題,做到正確運算,規范答題,而教師就應該處處關注板書、例題演示作好示范作用。
二、關注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眼神等行為——師生和諧的紐帶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素養、思想品質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對教師工作的心情與成敗得失,對實現預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教學八年級“三角形的中位線”課上,師生有這樣一個互動過程:教師講完新課后叫學生做練習(要求兩位學生上臺板演):
練習: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B=CD,M,N,P分別是AD,BC,BD的中點。
求證:∠PNM=∠PMN。
板演的兩位學生中,學生甲的結論基本正確,但證明的方法很復雜,與老師的預設不一致,學生乙的證明方法更為復雜,由于時間關系只完成了一半。老師在對學生甲作了一定的評價和講解后,便將其成果擦去,寫上了自己的預設結論,而對學生乙的成果只說了“乙同學的證明思路過于繁瑣,我們在這里由于時間關系則不給予點評了”而一句帶過,未加其他評價。
本例中,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態度親和,、方式民主、課堂氛圍比較融洽。然而,因為需要板書美觀,隨手擦去學生甲的成果就顯得對學生甲缺少一種細節上的尊重和寬容,也讓不少學生感到茫然。而對學生乙的勞動不加評價則很容易挫傷學生乙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也容易打擊學生乙參與教學互動的熱情。切莫以為這樣的教學細節“無傷大雅”,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正是靠這些教學細節“銜接”而成。
三、關注學生數學閱讀——學生人文精神養成的載體
隨著現代科技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社會越來越數學化,僅具備語文閱讀能力是不夠的。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數學考試中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很多學生解題能力不強,學習過分依賴于老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閱讀能力差導致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閱讀目錄
解讀教材編排順序,了解知識的框架結構,思考編者的編排意圖。
2.閱讀概念、定理、公式
正確理解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
3.閱讀例題
分析解題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與課本比較解法的優劣,學會既簡捷又符合書寫格式的解題過程的表達;總結解題規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如:數學材料“勾股定理”的教學是我先布置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勾股定理的資料進行閱讀。從公元前2世紀已有記載勾股定理的著作《周髀算經》到這一充滿美感的數學定理的實際意義,為探索定理有許多學者孜孜以求,如今已有四百多種證明方法,讓學生明白這種嚴謹的數學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綜上所述,數學閱讀的特點不僅是視覺的參與,更是眼、腦、心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的一種科學的閱讀行為,也就是說數學閱讀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法,經歷了思考、判斷、分析、類比、推理、理解、吸納、轉化、應用等思維活動。同時也是借助閱讀材料理解數學、創造數學、生成數學思想的過程,是養成學生人文精神的過程。
教學細節,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是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是教學功底的一種展現。在數學教學中,不可忽視小小細節,假如我們沒有善于捕捉細節的一雙慧眼,那么正如袁振國教授所說的“或許我們得到了大海上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卻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主體”。在現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環境下,就讓我們緊緊抓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個“細節”,通過努力使它們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學共享資源,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關注教學細節,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自然、更貼近學生,才能更優化初中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王洪燕.關于新課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細節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2):259-260.
(作者單位 無錫市羊尖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