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剛
摘 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形成遷移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已逐漸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共識。在發現式、啟發式教學理論和掌握學習理論、“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成為時下各校爭相效仿的教學方式,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這種效仿貌合神離、效果不盡如人意。可見,“先學后教”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及其科學合理的運用。通過對三份不同課型中使用的前置性作業進行剖析,以期從中找到有助于“先學后教”模式的“微量元素”,為其順利推廣實施添磚加瓦。
關鍵詞:前置性作業;作業前置;作業設計
以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為依據,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獨創“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后教”的“學”字開頭,“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學。
2012年9月,我校在高一年級開展“先學后教”的實踐研究。一年來,問題不少。主要有:其一,課堂內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高一數學共有4本教材,每周僅5課時,內容多、時間緊。而“先學后教”要求學生先自學10~15分鐘,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應用練習要在25分鐘內完成很困難,“先學后教”直接導致了“教后沒時間練”甚至新知沒講完。其二,實際效果不佳。一方面,我校學生基礎較差,僅用10~15分鐘自學教材或學案,多數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思考、生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自學“成果”的監控、反饋信息的收集及利用都有不到位之處,因此,施行“先學后教”模式只是貌合神離、浮于表面、效果欠佳。那么,實施“先學后教”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兒呢?
一、前置性作業
前置性作業指的是教師向學生教授新內容之前,根據學情和新知特點,設計布置的導學、導思性作業,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在課前或課中進行嘗試性學習。它與傳統的作業有天壤之別:
(2)“復習課”知識梳理型前置性作業
知識梳理型前置性作業是指利用學生已有的概念和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在歸納整理問題結論的基礎上獲得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針對某一章節或專題而設置的前置性作業,有利于教師正確診斷和評估學生的“掌握點”和“遺忘點”,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3)為研究性學習設置的前置性作業
高中數學教材中設置了不少“數學探究”“信息技術應用”等材料,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素材。但是,由于高中數學內容多、難度大、課時少,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多數成為擺設。前置性作業能將這部分資源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編制成“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研究性學習材料。
研究簡案:(1)橢圓、雙曲線、拋物線都是圓錐曲線,它們與圓錐存在何種聯系,請查閱資料后用圖形計算器模擬作圖;
(2)根據橢圓的定義,借助圖形計算器的數值鎖定功能繪制一個橢圓;
(3)閱讀教材P36頁的“探究與發現”《為什么截口曲線是橢圓》并完成以下兩道題:
①如圖,用一個與圓柱的母線斜交的平面截圓柱,得到的截口曲線是什么?請證明你的判斷?
評析:(1)前置作業的選題應該多樣化;可以是某些數學結果的推廣和深入,也可以是發現和探索對學生來說是新知識的數學結果。(2)研究性前置作業促成主體參與;不論是掌握一個概念,還是解決一個問題,學生都是作為一個主體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的,學生的思路更具開創性。
4.前置性作業的運用
前置性作業設計好后印發給每一位學生,一般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然后教師收繳并批閱、評價,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前置性作業要求每個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進行超前學習,并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超綱”學習。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和潛質不一樣,有的學生學得快,有的學生學得慢,進度不一。筆者認為,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應做到該統一的統一,不該統一的可以不統一。前置性作業的“異步性”區別于傳統作業的“齊
步走”。
(2)充分利用前置性作業所反饋信息
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超前學習進行檢查,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確切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他們對教材的掌握程度。這既是展示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肯定他們超前學習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和集中學生們存在問題的過程。無論是優秀成果還是存在的問題,只要加以科學分析、合理利用,都能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和增長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黑板或電腦投影突出新知識的重要部分和學習過程的動態部分,這樣就更有效地優化了課內信息交流的平臺。
(3)教師要學會等待,給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之前,通過前置性作業學生對教學內容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有所了解。課堂上,師生應進行平等地對話、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與同學互相交流,討論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利于問題的解決。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等待,要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老師必須引導和調動學生這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前置性作業并非筆者的創舉,而是在“先學后教,學案導學”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設想、新方法。盡管改變傳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一定會有許多熱衷于創新的教育人會為之不懈努力,在點點滴滴的改變中匯聚力量,開創教育、教學的新天地,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