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
關鍵詞: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參與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長期反復練習形成的,符合個人學習需要定型化、自動化的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培養小學生音樂課堂的良好習慣,形成課堂常規呢?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
一、培養常規習慣
小孩子在幼兒園時就知道,老師彈奏“5 3 1 — ”就是“請坐好”的意思,每當聽見這段音樂,學生馬上就會坐得整整齊齊。所以當小學生第一次走進音樂教室,就要求他們精神飽滿坐端正,抬頭挺胸眼平視;書本和學具都必須按統一要求擺放在固定地方。接著我用音樂和他們問好,如彈奏“ 12 34 5—”就是問候“同學們好”,學生馬上跟隨旋律“5i 5 │5i 5 │5i 54 │ 32 1 │”歌唱“老師好,老師好,老師您好您好”; 下課時,我會彈奏“ 12 34 5—”表示“同學們再見”,學生馬上跟隨旋律演唱“54 32 1—”演唱“老師再見”。
二、培養學習習慣
1.演唱歌曲的習慣
很多人管“音樂課”叫“唱歌課”,雖然不準確,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學在音樂課中所占的比例。學唱歌曲是音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也是大多數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內容。但低年級學生唱歌的良好習慣還未形成,喜歡大喊大叫地唱,坐的姿勢也是千姿百態。大聲唱歌,既會損傷學生嬌嫩的聲帶,增加嗓子的負擔,又使歌聲缺少美感,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表達出歌曲的情緒。所以正確的歌唱姿勢和科學的發聲方法都必不可少。
正確的歌唱姿勢:總體要求頭正身直,收腹挺胸,眼睛平視稍微超過自己頭頂的位置;眼神要自然生動。坐姿除了總體要求外,還特別要求臀部只能坐凳子的前三分之一,雙腳與肩同寬,自然平放;站姿特別要求身體自然直立,雙肩略向下,向后打開,兩臂自然放松下垂。所有姿勢都要呈現積極向上、精神飽滿的狀態。良好的歌唱姿勢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有很大作用,所以我經常會表揚歌唱姿勢正確的孩子,引導其他學生向他學習。
科學的發聲方法:為了避免學生唱歌跑調,我用“高位弱聲”的方法訓練學生歌唱和朗誦的習慣;為了讓學生歌唱的聲音輕巧有彈性,我引導學生模仿“顛乒乓球”的聲音進行歌唱;為了避免學生演唱時大喊大叫,我引導學生用“嘴巴裝滿水”的方法訓練學生正確打開口腔和喉腔進行歌唱,使聲音和諧悅耳。
2.聆聽音樂的習慣
剛開始進行欣賞教學時,學生很難做到認真聆聽音樂,一般比較嘈雜,紀律混亂。主要原因是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傾聽?如何聆聽?聆聽什么?首先我從文明禮儀的角度要求學生做一個文明的聽眾和觀眾,學會傾聽,傾聽音樂、傾聽他人發言。懂得認真傾聽是一種美德;欣賞音樂時,我針對每首樂曲的特點,先為學生提出要求和問題,然后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來感受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情緒等,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音樂的內容,其實音樂內容就是一幅幅畫面。教師讓學生有目的地聆聽,在聆聽過程中學會邊聽音樂邊思考邊想象的習慣。
3.創編表演的習慣
表演是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后表現音樂的一種形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音樂教學中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美的愉悅。如:演唱《搖籃曲》時,我要求學生模仿媽媽抱著小寶寶搖晃、媽媽搖搖籃等動作來感受,表現歌曲的意境和內容。學生都能根據歌曲的情緒和內容創編情境表演,盡情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4.演奏器樂的習慣
在器樂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基本的演奏技巧,還要學會合作。小學器樂教學一般以打擊樂器為主,音樂的節拍、節奏和聲部的配合具有嚴密的和諧性和藝術性,所以要求學生必須從簡單的樂理知識入手,逐步學習合奏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器樂表演。
良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所以我們必須督促學生自覺遵守課堂常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