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劼
【摘要】我國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研究生培養不斷向各個領域輸送著高水平人才,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科研能力作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直接影響著科技發展和國家的科研水平。本研究主要通過了解和借鑒國內外對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關研究,總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現狀,分析妨礙高校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為培養和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提供參考分析。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
國外教育學者對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比我國早很多,并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例如,研究研究生導師采用集體指導或個別指導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影響;撰寫研究生學位論文在整個科研訓練中占據怎樣的地位;對不同國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對比和剖析;哪些素質和條件研究生所必須具備的;對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等等。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培養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也一直是最受教育部門重視的。但是,針對為什么要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理解還不夠深入、采取什么方式培養還缺乏系統的研究。我國研究生培養普遍存在科研創新能力不強、研究課題方向與時代脫軌、論文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進而導致研究生培養質量整體下滑。[1]
二、國內學者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定義。國內學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定義有很多種,以下3種說法比較具有代表性:①科研能力是指能確定科學研究方向,設計研究思路,制定實驗方案,按計劃實施實驗,整理實驗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②科研能力是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具有的一種相同的能力,主要包括創新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③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縝密的邏輯思維、嚴密的實驗方案,以及利用先進手段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操作的能力。[2]
(2)科研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大多數研究認為包括洞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等等。我認為具體而言科研能力的構成要素應該有撰寫高水平學術論文的能力、建立合理而高效的科研團隊能力、精準學科研究方向的能力和轉化科學研究成果的能力。[3]
(3)研究生生源的影響。研究生的生源質量也是制約著科研能力發展的重要原因,部分專家是這么認為的。大量的研究從研究生選拔的入學考試制度入手,如何通過創新的選拔制度,來選取具有科研能力和意識的潛在人才。傳統的選拔方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應當建立一套以考核科研能力為所必要的基礎素質,對基礎知識、性格、團結合作等相關素質進行考察,把具有潛力的人才有效地選拔進研究生隊伍。
(4)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很多研究從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為切入點,教學方式應該多樣化、多元化,例如問題式教學、講座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等等,教學應該分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也有些研究從學科結構和知識架構入手,如何處理好能力和素質的關系,注重學科橫向和縱向的聯系。通過對比分析,能夠得出結論,研究結果共同指向了一個方向,研究生教育是將重心從知識學習,轉變到能力培養方面,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的重點。
(5)撰寫學位論文。大多數學者認為撰寫科研論文是一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研究生獨立選擇科學研究的方向是論文選題的前提,良好的論文選題方向才能確保論文的學術質量。論文撰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
雖然國內學者們從多個方面和多個角度對研究生科研能力進行研究,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研究生科研能力沒有統一的衡量指標與計算模型;具體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方法少;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全過程階段研究的少。由此我認為,如何更好地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還需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研究生教育把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是國內外教育領域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這也是我國綜合深化改革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實現飛速發展,教育事業投入漸漸增大,研究生培養的硬件條件逐步改善,我國的研究生綜合素質明大幅提高,科研能力也有了相應提升。
但是我國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發展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導致我國研究生科研能力總體不強,主要問題還是研究生教育體制、科研條件、導師與學生關系、培養模式等方面。
1.忽視全面培養。到了研究生培養階段,更加注重專業領域的知識學習,這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普遍的做法。但是研究生培養應更加注重培養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所以應該注重知識的全面培養,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識量的研究生,才能在科研中不斷開拓創新。反而言之,知識面窄的研究生,視野被禁錮住,不善于綜合考慮和跨學科研究,最終制約了其進行科學研究,妨礙了科研能力的提升。
2.忽視動手能力培養。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深受傳統的影響,以老師講授為主,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往往輕視動手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形式的不足之處在于把理論和實踐分離,研究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效率低下,阻礙了其科研意識的發展,不利于科學研究的展開,進而科研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忽視團隊合作。我國的研究生培養大多數是學生和導師一對一指導的模式,從選題、立項、開題、實驗到完成論文階段,大多是一個人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偶爾和同一教研室下的幾個研究生進行交流,缺乏和其他專業領域或其他高校研究生的交流,即使共同參與一個科研項目,大多是每個人獨自完成一部分,再拼接起來,缺乏有效的團隊合作,創新思維得不到激發,從而科研能力的發展得不到有效促進。
4.培養體制不健全。我國研究生教育從招錄、學制、獎勵和淘汰到畢業的機制均有欠完善的地方。招錄標準采用單一的知識考試為主,學制均為2-3年,獎勵和淘汰政策不完善,畢業機制不完善,這些方面均體現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管理體制的滯后,嚴重制約了研究生的全面發展。
5.導師因素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得導師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是我國導師培養的不穩定因素很多,導師數量少,整體質量不高,國外留學背景不多,社會兼職多,由于我國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導致這些細小的人為因素對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都存在很深遠的不利影響。
四、結語
我國高校要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須控制科研能力培養的不利因素,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快推進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有所側重,優化導師隊伍結構,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才能培養出適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多樣化人才,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助推力。
參考文獻:
[1]段麗,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D].湖南大學,2003.
[2]左雪蓮,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第27期.
[3]王瑩,學術型碩士生科研能力發展狀況研究——基于廈門大學的調查.[D].廈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