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華
摘 要:初中古詩詞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要求:創設適宜教學情境,激發自主探究學習動機;掌握學習策略,提升自主探究學習古詩詞技能;促進交流研討,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自主探究學習 初中古詩詞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080-01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該課程理念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就必須努力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方法,而遵循學生認知特點的自主探究學習正是貫徹這種新理念的最佳方法之一。總結多年來經驗,我們認為,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學習,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滿足學生的探究求知欲望,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發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1 創設適宜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
適宜的課堂教學情境是孕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動機的土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古詩詞的學習動機,教師就應重視創設適宜的課堂教學情境:(1)從興趣入手,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創設教學情境,可使學生趣味盎然,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興趣的誘導下自覺融入探究者的角色,激發出他們強烈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具體方式有:一是開門見山,導語激趣。比如在講《渡荊門送別》時,我就開門見山地運用導語:“同學們,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青年時第一次從蜀地出外游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相信大家會對這位‘詩仙的浪漫主義詩風有更全面的認識。”這種直奔主題的富有啟發性的導語,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到學習古詩詞課文的教學情境中,讓他們趣味盎然、躍躍欲試,產生了積極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二是聲情并茂,誦讀激趣。誦讀是學生理解、欣賞古詩詞的初始階段。為了使誦讀達到情趣相融,教師宜先示范誦讀,引導學生從用心傾聽和模仿學習中讀準字音,分清句讀;指導學生依照古詩詞的節拍,把握誦讀的節奏感。然后,再有序組織好學生整體讀、小組讀、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鼓勵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就能很快讓學生掌握誦讀古詩詞的訣竅,瑯瑯上口,既能讓學生自然融入文中佳境,又能讓他們在誦讀體驗中深刻領悟到古詩詞表達的思想境界,享受到古詩詞的神韻之美,誘發出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內在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三是精心設計,活動激趣。教師精心設計古詩詞教學,以獨具匠心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去感受和品味古詩詞的意境之美,不僅能消除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畏懼心理,而且還會讓學生在動靜相宜的感受中樂在其中,做到字斟句酌,較好地領會古詩詞的內涵。(2)運用現代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可吸引學生積極運用感官進行自主觀察,誘發出他們強烈的探究學習動機。比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我在充分掌握各種圖文、視頻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設備制成課件。教學中,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精彩視頻和音樂,并在幻燈字幕上向學生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不但誘發了學生的探究求知興趣,而且使學生在初步了解歷史中能形象地感知南宋末年,元軍南侵,文天祥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的情景。接著,我提示學生看幻燈字幕:“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舍生取義的決心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在邊觀察音像背景邊閱讀提示的語言中,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在思想感情上與詩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中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課文的求知動機,推動他們依據問題線索深入理解,獲取正確的認知。
2 掌握學習策略 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古詩詞的技能
高水平的自主探究學習技能是學生獲取學習成功的保證,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技能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需要借助良好的學習策略。因此,教師要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古詩詞的技能,就須教會學生掌握自主探究學習策略:第一,整體探究,抓住古詩詞中的知識脈絡。為了讓學生探究古詩詞的學習具有堅實的認知基礎,我非常重視教會學生掌握整體探究策略,要求:(1)先通讀全篇古詩,從整體感知課文中獲取文中的知識信息,把握古詩詞內容和有關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熟悉探究學習的基本目標;(2)在熟讀基礎上憑借個體積累的經驗,嘗試翻譯課文;(3)查找課文注釋和參考資料,校正錯漏遺失之處;(4)理解古詩詞中互文見義的句子,品析名句,弄清詩中重點詞的意思;(5)抓住知識脈絡,概括全詩的中心內容,進而掌握全篇古詩詞。第二,嘗試自主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教學《行路難》時,學生對這首詩作整體探究認知之后,我就引導學生圍繞“本詩運用了什么手法?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矛盾?抒發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等探究目標,嘗試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質疑的方法,對古詩詞課文中包含的信息內容深入思考,嘗試找出他們各自解答問題的正確方案。在這種類似的嘗試探究中,學生的學、思、行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從中也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學習古詩詞的能力。第三,集中探究,解決重點、疑難問題。在個體嘗試探究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集中探究古詩詞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效率。比如在完成了范仲淹所作的詞《漁家傲》的嘗試探究后,我綜合學生學習中的重點、疑難問題,提出:(1)《漁家傲》這首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創作于哪個季節?(2)《漁家傲》上半部分寫景主要是圍繞什么來寫的?下半部分抒懷主要是圍繞什么來展開的?(3)“衡陽雁去無留意”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該句運用了什么手法?(4)面對“羌管悠悠霜滿地,”詞人有什么樣的所見所聞?(5)“將軍白發征夫淚”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怎樣的情懷?這樣指導學生圍繞上述重點、疑難問題展開集中探究,使學生對課文的核心知識有了透徹理解,進而提高了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效率,并從中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智力。
3 促進交流研討 提高教學實效。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平時應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開展相互間的交流研討。注意:(1)要促進學生小組圍繞古詩詞學習中的主題展開別開生面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讓班級學生均有機會表達自我,既能推動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相互分享,又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強化學生作為自主探究學習的主人翁意識;(2)教師要當好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指導者、輔導者和合作伙伴。在學生個人和小組在交流研討、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善于觀察和傾聽,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適時地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才能確保學生自主探究古詩詞的學習更加流暢,取得優質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周瑞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讀與寫(教育導刊),2012(6):116.
[2] 周蕾.新課程下古詩詞教學探究[J].語文學刊,2007(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