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卓瑪
摘 要: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新課改也在民族地區中小學全面實施。民族地區高職師范院校作為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人才的搖籃,培養師范生各項技能應切合基礎教育改革浪潮。文章將視角聚焦在新課改培養目標中的三個內容及其與信息素養的關系: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探討民族地區高職師范院校培養師范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實施途徑與把握原則。
關鍵詞:成才;創新;終身學習;信息素養;民族地區
信息素養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目前有多種說法,而以下分析較為理性。所謂信息素養,是指人們為了某種目的而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是綜合能力的基礎。因此,信息素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依靠信息素養技能,人們能夠實現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展開合作,進行有效的思維、研究、決策和問題求解,進行終身的持續學習與合作學習。信息素養的三個構成要素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道德。新課改培養目標中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是信息素養的一部分。
一、信息素養與終身學習
網絡時代是知識大爆炸時代,信息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也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被更新的信息所淘汰。常規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以便他們在長期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對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求解,進行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觀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認可。197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了著名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該報告提出了終身學習觀:“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終身學習是未來社會人們的基本生存方式,從信息素養的內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信息,“依靠信息素養技能,人們能夠進行終身的持續學習與合作學習”。也有學者經過研究認為,“不論是從終身學習理論或學習本質,還是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來看,信息素養能力都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 信息素養能力作為終身學習理論內核具備充分必要條件”。
二、民族地區高職師范院校培養師范生信息素養的緊迫性
創造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哪一個時代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如此迫切的需要。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縱觀我國教育現狀,創新是擺在大、中、小學校面前的共同難題。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可以起到促進作用,也有可能起到抑制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素養有著緊密聯系。梳理信息素養與“終身學習”和“創新”之間的聯系,應該是“擁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等于擁有了創新的催化劑”,信息素養是創新型人才終身學習的基本素質之一。然而,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普遍偏低,一些民族地區師范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師傅”尚且如此,培養民族地區中小學生創新能力談何容易。因此,為了培養民族地區師范生終身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三、師范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實施途徑
(1)利用相關專門學科教學培養師范生信息素養。“計算機基礎”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肩負培養師范生信息素養的重任。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應當從信息素養構成要素的方方面面起到教育作用。雖然部分高校的此課因實驗室配置的缺乏和落后而淪為理論偏重的學科,但信息素養教育終究應當是此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目標。一般專業的師范生,通過這兩門公共課可以培養一定的信息素養。
(2)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在師范生的專業學科和其他交叉學科中,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方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在學科教學中,學生了解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多,所以教師的任務將轉變為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適當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經常為學生提供相關領域教學資源的關鍵字、下載網址、交流網址、篩選方法等,適當利用WebQuest網絡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發現學習,掌握一定的本學科在線學習方法,潛移默化當中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
(3)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人的學習最初都來自實踐,信息素養技能的培養也同樣缺不了實踐活動。除了以上兩個途徑,學校每一個部門、甚至社會其他相關機構,都應當為師范生創造更多與信息技能相關的實踐活動機會。例如,學校計算機相關院系或者圖書資料室可以定期開展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競賽、計算機操作比賽、信息檢索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比賽等,各個院系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網絡及所學的知識進行創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還可定期組織以信息技術與教學設計、CAI課件、電子報刊、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為主要內容的電子作品評選活動。參加這些各級各類的實踐活動,對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會起到鞏固和促進作用。
四、師范生信息素養教育實施原則
(1)目標性原則。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教學目標也要整合。信息技術的選擇與運用的目的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能為了媒體選擇上的多樣性和技術的復雜性而失去教學的目標。
(2)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這是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沖擊后,現代師生觀的重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例如,在WebQuest教學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探究方向和學習方法,合作進行探索、實踐、交流,從中培養的信息素養能更好地支持未來人生中的終身學習和創新。
(3)實踐性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也是更為有效的經驗。教學中,學生更喜歡上網檢索資料、進行課題研究、動手做實驗、聽案例等形式。信息素養教育只有從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出發,采取多種形式的實踐,使得教學活動更加豐富,讓學生多獲得“做的經驗”和“直接經驗”,再結合適當的理論學習,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4)教學資源多樣性原則。這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也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較好遵循的一個原則。教學資源多樣性,可以從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教學內容的范圍等多方面體現。網絡時代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教師掌握的知識也有可能不是最新最權威的。所以,首先,確立一種師生合作伙伴式的關系;其次,多樣性地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來支持學生的學;最后,重視新的教學時空觀。教學內容的形式和部分教學范圍可以利用教材而不能局限于教材,適當拓展和提供教材以外的資源,讓那些對某一部分知識有興趣的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探索和實踐。
總之,信息素養是一種高級技能,信息素養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不能僅靠一兩門專門的學科,也不能僅靠一部分教師,應該是靠所有學科教育,以及家庭和社會環境共同努力。而民族地區師范院校,應該更加重視師范生信息素養教育,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領域輸送更多利用良好的信息素養終身學習的創新型人才,讓他們在中小學為更多新型人才的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敦.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
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西藏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