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
摘要: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應依據大語文的現代教學理念,靈活運用描繪畫面、分析修辭方法、聯系生活經驗等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素養,提高職業學校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語文理念;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方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2-0028-02
大語文教學理念是把語文課放置于實際生活的廣闊空間中,運用多種教學途徑,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情感,促進活躍思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筆者在教授江蘇省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第四冊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這篇課文時,為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把握詩歌主旨,依據大語文的教學理念,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用“美讀”促進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筆者這里所說的“美讀”,就是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把作者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沉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來體會文章感情,激昂處用激昂的方式來讀,委婉處用委婉的方式來讀……這也是葉圣陶先生特別推崇的一種讀書方法?!懊雷x”既是“讀”的訓練方法,又是“讀”的理想境界。在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讀”作為語言訓練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被許多教師充分重視。
在閱讀教學中運用“美讀”方法,教師須在課下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文情感、反復自我練讀、做好美讀示范準備……才能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當然,“美讀”的指導包含的內容較多,如語音、語氣、語調、語速、停頓等。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只要牢牢抓住課文情感這一重點著力引導,其他問題便迎刃而解。
在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學過程中,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詩歌結尾處“王孫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覺得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語調來朗讀呢?這個問題提出后,筆者就讓學生自己先充分試讀來體驗課文情感,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理解文末這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學生思維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師再明確:“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朗讀時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以此來強調、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就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詩歌的內容、詩人的情感,學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全篇的思想感情。
二、鼓勵學生描繪畫面體驗詩歌藝術風格
在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歌內容的過程中,筆者這樣問學生:“詩人在這首詩中具體描繪了哪些畫面?在哪句詩中可以看出這幅畫面?”在同學們發言后,筆者明確下列一些畫面:山村晚景圖、雨后初晴圖、明月松林圖、夜中清泉圖、浣洗晚歸圖、漁舟采蓮圖……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描繪的多幅優美畫面,筆者還讓學生自己動手任選其中一幅“畫面”畫出。筆者首先特地挑選班上繪畫基礎較好的兩位同學在黑板上給同學們做示范。接著師生一起點評:他們的畫好在何處,有沒有體現出詩歌中要體現的情景?大家紛紛舉手發言,在共同討論中深刻體味王維詩篇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風格。然后筆者要求每位同學再次修改自己畫出的畫面,努力讓自己的畫充分體現詩中的原意。經過修改,學生的作品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意想不到的畫面。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發現,而不是一味地知識灌輸,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三、通過分析想象、
對比等表達方法來體會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
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筆者首先讓學生通過想象來體會詩人給我們帶來的美好境界。讓學生結合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意境。經過大家的共同梳理,筆者歸納: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仔細分析對比等修辭方法在詩中運用的妙處。筆者在課堂上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通過引導、梳理,師生形成了一致的認識: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選取了竹、浣女、蓮、漁舟等意象,頸聯中的這種熱鬧,正是為了反襯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就如同我們以前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往往能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體會出一種和平恬靜,體會出恬靜中的一種勃勃生機。
四、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文
在教授本詩的過程中,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首聯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不是有浣女和漁舟嗎,詩人為什么還說是“空山”呢?在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后,筆者引導大家這樣理解課文: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一般人自然就不會知道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猶如世外桃源, “空”在這里實為“靜”,人靜、樹靜、水靜、山靜,讓人心也靜。所以,空山不是空蕩蕩的山,而是寧靜的山,純凈的山。
筆者接著又問:“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句藝術效果好在何處?筆者這樣引導同學們:“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符合生活實際,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中,漁舟遮于蓮葉內,初時未見,后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漁舟;這樣寫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增添生活情趣,表現出了山村生活美。同時,這樣的環境也更能表達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愿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的強烈愿望。
通過以上這些教學途徑(手段)的綜合運用,學生對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就有了非常透徹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這就是大語文教學理念的魅力所在。筆者將繼續在職教語文課堂教學上,尋找更多的好的教學途徑(手段),為實現高效語文課堂而努力。
(責任編輯:張志剛)
Abstract: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ing concept of great Chinese, flexibly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depicted images, rhetoric method and analysis of life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vocationa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 great Chinese concept;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