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時有發生,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風險防控壓力加大。本文主要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二類案件的特點、產生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可從強化完善監控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加強從業人員廉潔合規從業教育及行為管理等方面采取防范措施,從而有效地防范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的發生。
【關鍵詞】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 風險分析 防范
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國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防控基礎還不十分穩固,個別機構和業務部位的從業人員道德風險積聚,違法違規問題和屢查屢犯現象仍然時有發生,案件特別是重大案件面臨明顯的反彈壓力。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旦發生案件,重者可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倒閉,輕者可導致銀行及客戶資金損失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常經營并使相關當事人受到相應的懲罰。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駐新加坡的交易經理尼克·里森屢次未經授權而操作期貨交易,致使巴林銀行巨虧14億美元,超過了巴林銀行當時的所有資產,使這個有著233年歷史和良好業績的老牌商業銀行一夜之間宣告破產。2011年江西鄱陽農信社“2.11”案件即2006年至2010年期間,原江西鄱陽農信社主任內外勾結作案造成銀行客戶近億元資金被轉移一案,在給當事信用社及其客戶造成巨額資金損失的同時,也使相關當事人受到了黨紀國法的懲罰;時任該信用社主任被公安機關刑拘,信用社原任和現任副主任、監事長等全部免職,委派會計、經辦會員被開除等。由此可見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防范對其正常經營管理的重要性。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定義及案件分類
2012年12月31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了《中國銀監會關于修訂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定義及案件分類的通知》(銀監發〔2012〕61號),對案件的監管定義進行修訂,并對案件進行了分類。
(一)案件定義
案件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獨立實施或參與實施的,或外部人員實施的,侵犯銀行業金融機構或客戶資金或財產權益的,涉嫌觸犯刑法,已由公安、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或按規定應移送公安、司法機關立案查處的刑事犯罪案件。
(二)案件分類
在上述案件定義的基礎上,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等因素將案件分為三類:
1.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涉嫌觸犯刑法的,為第一類案件。
2.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不涉嫌觸犯刑法,但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且該違法違規行為與案件發生存在聯系的,為第二類案件。
3.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不涉嫌觸犯刑法,且銀行業金融機構或其從業人員也無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為第三類案件。
本文主要針對對第一、二類案件的風險分析及防范進行探討。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風險分析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一、二類案件的共同點是案件的發生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有直接的關聯
一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本人或伙同他人共同作案,在案件中涉嫌觸犯刑法。二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本人沒有參與作案但其在辦理業務過程中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且該違法違規行為與案件發生存在聯系。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一、二類案件易發崗位及人員分別為基層機構網點及人員、信貸崗位及人員及采購崗位及人員
案件性質主要是貪污、挪用公款、受賄、金融憑證詐騙罪等。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發生一、二類案件主要原因
1.規章制度執行不力或不到位。表現在對一些規章制度的執行僅僅落實在文件上、在表面上和在口頭上,對一些規章制度的執行過多強調客觀原因或困難,比如在執行與客戶對賬、員工輪崗和員工行為排查等制度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困難,往往執行落實不徹底,客戶對賬率、員工輪崗率達不到監管要求,員工行為排查不徹底。有的對重要憑證、印章、印鑒卡等保管不嚴。有的在辦理信貸業務過程中不認真執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檢查的“三查制度”,造成信貸業務違規操作等等,從而留下案件隱患。如上述鄱陽農信社“2.11”案件,該社涉案客戶賬戶5年沒有正常對賬,在多次檢查中均未查出,致使案件隱藏多年沒有被發現。
2.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考核機制失衡。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考核過程中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過于注重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短期內其管理能力難以適應業務規模的快速增長,內控管理滯后,基層機構網點及人員容易出現違規經營、違章操作等現象。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重營銷輕管理,對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等經營指標考核比重過重或偏重,對內部管理、風險防控考核比重過輕或偏輕,導致基層機構網點及人員對內部管理、風險防控不夠重視,案件風險管控被弱化。
3.極少數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人生觀、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出現偏差。在財、色、名、利面前,經不起誘惑,不顧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的約束,把貪污、受賄、挪用、侵占公款等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直接手段,從而把不義之手伸向了銀行和客戶的資金。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風險防范
(一)強化監督,確保各項規章制度、大政方針的嚴格執行
1.建立科學高效的監督檢查機制。綜合運用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手段,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深度的實時檢查,加強檢查的覆蓋面、針對性和時效性,對下轄機構貫徹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大政方針、國家法律法規和執行重大決策部署等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查處下轄機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保證政令暢通,保證重大決策部署、工作措施的貫徹落實。認真落實與客戶對賬制度,堅持實施重要崗位員工的輪崗交流和強制休假制度,加強對會計印章、印鑒卡、重要空白憑證等重要物品和重要單證的管理等等。
2.建立責任明確、梯次共進的風險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明確內控管理的第一道防線是各相關業務管理部門,由業務管理部門在發展業務的同時負責對業務運營和操作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管控。明確內控管理的第二道防線是法律、合規部門,由法律、合規部門負責協調、指導、評估、監督各業務管理部門及后臺保障部門的內控管理活動。明確內控管理的第三道防線是審計、履行紀檢監察職能的部門,由其負責對整個風險管理、控制、監督體系進行再監督和責任追究。這樣通過明確前中后三道風險防控防線,整合資源,加強協作,形成責任明確、梯次共進的內控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各條線部門風險防控的合力。
3.建立和完善對人、權、錢等權力運作行為的監督機制,保證權力行使的正確規范、陽光透明。大力推進“陽光交易”,重點加強信貸業務、集中采購等操作流程環節監督,防范重要部位、重要環節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
4.加強內控管理技防和物防能力建設。重視和充分發揮IT系統在內控管理中的作用,通過對各業務系統的優化升級,不斷提高其對違規操作、異常交易的實時預警、監控和阻斷能力。在營業場所、金庫、自助銀行等重點區域安裝遠程集中監控設備,做到錄像全程遠程集中監控。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
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應體現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并重的監管要求,建立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統一、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客觀公正評價被考核對象的經營業績及內控管理狀況。在考核指標體系中加大內部管理、風險防控的考核權重,還可考慮建立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扣回機制,建立與業務周期相銜接的薪酬機制,把年度考核變為周期性考核,實行案件防控一票否決制等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促使基層機構網點及從業人員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既重視營銷也重視內控管理,改變重營銷輕管理、重眼前輕未來現象,從而達到強化案件風險管控的目的。
(三)加強從業人員廉潔合規從業教育及行為管理
1.建立經常性思想道德教育機制。建立專業化、規范化的從業人員廉潔合規從業教育培訓課程項目,將廉潔合規從業教育納入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作為員工上崗培訓和在崗常規培訓的必備內容,促進員工職業道德養成。通過學習廉潔榜樣,強化示范教育。通過剖析違紀違法案件,加強警示教育。通過日常性思想道德和法紀教育,讓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構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線。
2.建立從業人員廉潔合規從業承諾制度。從業人員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同時簽署廉潔合規從業承諾書。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經常對員工加強承諾書內容的教育和警示,引導員工強化承諾約束意識。
3.建立從業人員行為排查機制。做到集中排查與日常排查并重,通過開展員工自查、單位排查、走訪員工、上門家訪及系統監測等,多途徑及時了解掌握員工八小時內外的異常行為。在排查過程中,把重要部位、重要崗位人員作為重點排查對象,把員工家庭、婚姻及社會交友情況,大額消費、信用卡透支情況,民間借款、理財投資、經商辦企業情況,是否涉及黃、賭、毒情況等作為重點排查和關注內容。對排查發現存在違規問題或風險苗頭的員工,通過采取提醒談話、誡勉談話、崗位調整、組織處理等有效措施,及時對員工異常和不良行為給予糾正和處理,切實消除風險隱患,把案件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4.建立違法違紀違規懲戒機制。建立完善違犯風險內控管理規定的各項懲罰、問責規章制度,使從業人員一旦發生違法違紀違規行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戒。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員工,要移送給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違紀違規的員工,要按照風險內控管理規章制度等有關規定給予懲罰問責,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通過對各種違法違紀違規行為的懲戒,形成對員工的有力震懾。
作者簡介:胡波(1961-),男,漢族,廣西灌陽縣人,任職于中國建設銀行梧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