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春 陳芳 吳正玖 鄧才兵
【摘要】目前大部分農村小學教育現狀明顯改善,但還不容樂觀。要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就要采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育實踐管理 問題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29-01
據介紹:野百合花,分布于低海拔山野、路旁、荒地、干燥河床等向陽處所,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植物。從野百合生長的環境看,和我們當下的農村邊遠小學學生不謀而合。雖然野百合生長在貧瘠、蠻荒的環境中,但只要陽光充足、雨水充沛,也能在姹紫嫣紅的春天妖嬈綻放、春色無限。這由此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小學現狀。
多年在農村邊遠學校工作,我們深刻的感受到: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經費投入,農村小學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校舍堅固化,校園圍墻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正逐步完備。但是隨著農村學齡人口的銳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呈現了舉步維艱的局面。
二、當下農村小學教育實踐管理存在的問題。
1.伴隨教師考調掀起農村學校師資流失浪潮。
(1)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農村邊緣化、空心化的加劇。每年農村小學都有一部分教師考調進城和調往條件相對好的城鎮學校。這就造成了農村小學優質師資嚴重流失和缺乏師資。
(2)教師隊伍結構復雜,參差不齊。因此,教師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新形勢下,農村學生各種新問題加大教育難度。
(1)受經濟條件限制,學生入學年齡相對偏小,很多家長寧可讓孩子早讀一年級,也不愿讓孩子讀滿幼兒園學制。造成了小學招收的一年級新生良莠不齊,基礎差、底子薄。
(2)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在農村,大部分家長外出務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遍地開花。隔代教育的代理家長們關注孩子經歷甚少。這種情況讓“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聯動,共同呵護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空穴來風、空中樓閣。
(3)對留守兒童的過度關愛滋生出新的問題。如蛋奶工程給部分學生造成不勞而獲的假象:一些學校過度關愛孩子,在學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而養成惰性后遺癥。
3.農村小學課改流于形式、缺乏活力,落而不實。
農村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科課程又多,許多教師依然是“經驗型”、“辛苦型”,“研究型”、“創造型”教師在農村很少。受經濟條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的培訓,課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用百倍的勇氣和智慧直面現實、迎接挑戰。
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做大盤強,這就考量著一所學校的智慧、折射出一所學校的能力、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水平。
1.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堅定不移走內涵發展之路。
放眼未來,思考當下,農村學校只有牢固把握兩條主線:一是,質量決定生存:二是,課改決定發展。只有堅定不移的搞課改,一心一意抓質量才是內涵發展的王道,才是學校立足之根本。
2.校長立地成佛、高端引領、躬親示范。
電視劇《亮劍》告訴我們,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校長是學校的一面旗子,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只有摒棄雜念,靜下心來辦學校,靜下心來辦教育,學校才有奔頭,老師才有勁頭,學生才有盼頭。
3.進一步樹師德、鑄師魂,穩定軍心。
教育的興衰,取決于教師。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則是教育之魂。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講的就是一種忠誠事業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村小學,我們更應該把“樹師德、鑄師魂”放在首位。讓“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成為主旋律。以評選“最關鄉村教師”為契機,以“身邊的榜樣”為突破口,借助本土鮮活的題材,通過師德師風教育,師德師風征文、師德師風論壇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有一批作風淳樸、勤勞奉獻的教師。
4.各級部門繼續加大農村學校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教育條件、物質條件,教育經費、教育設施盡可能向農村傾斜。
目前的問題是一些學校校舍、房產修建很多。但缺乏科學規劃、合理使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學校當務之急是要投入更多經費增添購置教育教學設備、器材、學生活動器材,讓課程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到能力。
5.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1)加強城鄉一體化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加強城鄉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模式。以及實施策略等研究。選派城鎮名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學校輪換支教,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城鄉統籌、師資均衡。
(2)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讓他們了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3)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6.抓住“課改”帶來的機遇,助推學校躍上高地。
莎士比亞說:好花盛開,就該盡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我們應善于捕捉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化解學校多年來的頑疾。尤其要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實現新的突破。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實現四個轉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向師生平等、民主融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是,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體驗、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課程改革給了我們強大的思想武器,我們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錘煉堅韌不拔的意志,樹立永不言棄的信念,打造一支百折不撓的隊伍。“浸潤加新氣,光輝勝本清”。課改恰如一陣春風,帶來新的希望。
如果把城市中的孩子比作是開放在水中嬌艷的水仙:在大山深處,在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只要我們這些幾十年如一日的養花人,盡情的灑下一抹抹陽光,吹進一縷縷春風,潤下一滴滴甘露,那一片野百合也一定會有別樣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關于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思考》梁賽紅
[2]《農村小學教育現狀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