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麻堯瑩
摘 要:高校美術學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要實現實踐教學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對美術本科教學至關重要。隨著高校美術學實踐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地方企事業等社會教育資源,促進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和發展,成為美術專業本科教育必須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校企合作 美術 本科教學
[本成果為“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10665013)]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為抓好教育質量,謀求自身發展,而采取的與企事業單位建立的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 合作方式。其合作的基本形式是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其合作的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通過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性人才,從而達到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最終目的是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在高校專業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關系到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長遠戰略。
一、高等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隨著實踐教學在美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學校已不能在校園內完成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而必須與當地企業或博物館等聯合實行開放式教學,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由此,教育部在《關于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通過建設實踐基地,承擔高校學生的校外實踐教育任務,促進高校和行業、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政法機關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的建立,推動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1]
從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等都成立了國家層面的校企合作協會;各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也成立了管理合作教育的專門機構,并且建立了合作教育的校外實訓基地。這些協會、機構、組織已經成為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橋梁和紐帶。不論是德國采用的“雙元制”[2],還是美國國家層面的“合作教育”[3],以及日本的“產學合作”[4]等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都被視為現代合作教育的典范。
中國的校企合作教學起步較晚,主要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學校教學與學生參加企業實際工作崗位訓練有機結合等方式進行。校外教學實踐基地是這一合作方式的主要載體。
但是,由于高校實訓教師隊伍的指導水平明顯不能滿足企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學校層面的實訓內容與學生期望之間存在著差異,實訓基地建設離高校專業教學實際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此外,校外實訓教學基地與學校聯系不夠穩定、合作不夠緊密,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實習實訓的效果,導致許多校企合作只是僅限于掛個牌子或簽個協議等走走形式,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美術專業的本科教學改革
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經濟文化欠發達,但卻擁有極其豐厚的地域文化,以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生產為主的中小企業,以及各類民俗館、博物館等行業或企事業單位,為美術學本科專業建設校外實訓教學基地提供了較好的合作平臺。例如,我院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學院充分利用多民族聚居的地緣優勢,與當地民族企業合作建立儺面具雕刻室、苗繡實訓室、織錦實訓室等“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實踐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學改革。校外教學基地中的實訓室采取主任負責制的企業化運作模式。并建立利益激勵和約束機制,由學校、企業、教師按比例分配利益和承擔研究經費承接項目,共同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進入實訓室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必須跟隨導師完成課題或研發新產品等項目任務。這樣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有限的空間內,為學生提供了比學校內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對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效果明顯。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發現美術學在專業設置、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與教學方式等方面明顯與社會和企業的用人要求脫節。美術專業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辦學實力,就必須調整辦學思路進行教學改革。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美術課程改革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講,校企合作的開展是以課程合作為切入點的。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根據企業用人的具體需求進行逐步調整。根據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把基礎設計、工藝基礎等課程的課時量適當減少,增加民族工藝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由所在院校承擔,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訓環節由學院教師、外聘教師與合作企業共同完成。例如美術學院依托地域優勢,與當地儺文化博物館、民族旅游文化傳媒公司、苗繡工藝研究所等多家企事業單位聯姻,把苗繡、儺面雕刻、織錦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作為美術本科教學的特色課程。該課程分為課程實訓、項目訓練與企業實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課程實訓在校內由教師講授其基本原理與基礎知識,完成課程要求的實踐內容。第二階段的項目實訓是一種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實訓教學,在校外實訓教學基地進行。實訓前期由外聘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對學生進行苗繡、儺面具雕刻、織錦等傳統手工藝的技能訓練;在項目實訓教學后期,由合作企業客戶部提供苗繡、儺面具雕刻的產品訂單,學生根據訂單要求選擇刺繡與儺面具雕刻等在設計部研究設計出效果圖,然后進入生產部制作成產品,最后產品通過企業銷售部進入市場。企業實訓課程則是安排大三年級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學生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既體驗了從訂單到設計制作最后進入銷售各環節的工作流程,又可以接受現代企業氛圍的熏陶,熟悉相關行業先進的設備、技術路線和生產工藝,盡快掌握相應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術。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專業教學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所有課程改革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才能得以實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美術專業教學觀念,應盡快從單純的學校教育向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轉變。在教學內容上除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應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培養方式上淡化理論課、實訓課的界限,把理論知識融合在實踐教學之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現場教學,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整合和從“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的轉變。為學生提供獲得真實工作體驗的機會,而不是紙上的或虛擬的概念,使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練”。例如:我院在儺面具雕刻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帶領學生參觀儺文化博物館陳列的明、清時期以來的各類儺神案畫、儺面具、儺法器道具、法書以及國內外儺文化研究成果和儺文化活動等圖文資料,使學生對傳統儺文化藝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同時聘請儺面具雕刻技藝傳承人口傳心授傳統儺面具的制作方法,在制作過程中傳授儺面具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使“做學合一”落實在教學層面上。
這樣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有利于促進知識與實踐的整合。學生在掌握民間工藝制作的基本原理與規律的基礎上,了解民間藝術內在的文化內涵,最終實現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元素提煉出來,引入現代設計理念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原創設計能力。
三、教學基地對學校與企業發展空間的新拓展
構建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校、企業的利益追求,形成雙贏的有利局面。
就學校層面而言,校外實訓基地是對校內實訓基地設備、場所和功能的有效補充,能有效緩解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所需經費和空間不足的矛盾。校外教學基地外聘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共同參與指導學生的理論與技能學習,某種程度上也能減輕校內實訓教學安排上的壓力。其次,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能有效避免高校教師對生產實踐環節的紙上談兵;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學校調整專業設置、教學計劃,開發工學結合課程和編寫校本教材等工作,有利于學校更好地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再次,校外實訓基地除了作為實訓教學、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等平臺外,還是學校開展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就業指導、服務社會等工作的場所。教師的科研成果通過校外實訓基地能夠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例如,美術與設計學院《關于藝術設計專業旅游商品設計方向教學改革的思考》、《教育取向的貴州民間美術的文化價值研究》、《傳統工藝在當今旅游商品創意設計中的價值轉移——以黔東地區為例》、《松桃苗族刺繡藝術在當代旅游產品中的應用研究》等多項教師研究課題都是校外實訓教學基地提供文獻資料與研究個案。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接受的是一種直接在生產和實際工作的現場培訓,所以十分有利于他們掌握崗位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了解崗位的社會屬性。學生畢業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從企業層面來看,學校參與企業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革新,能夠不斷地為企業出謀劃策,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難題。其次,學校能為企業提供人力和智力資源。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的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優勢,與學校共同研發新產品,節約研發成本,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我院與合作的苗繡文化傳媒公司共同建立了旅游產品研發中心,美術學院提供專業設計人才,產品研發過程中企業提供研究經費。中心研發設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梵凈山鴿子花、金絲猴、梵凈山葉面繡等系列產品,已由校企合實訓基地共同研發完成,由合作企業申請了國家專利,并走出國門成為聯合國訂購的禮品之一。再如,儺文化博物館是我校“館校合作”單位之一,作為一個地方性博物館是非營利的對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館藏文物十分豐富,但客流量小,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不足成為發展的瓶頸。為了使公益性博物館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普及,更好地滿足不同社會層面的要求,接觸不同社會群體,吸引更多觀眾,博物館為校外教學基地提供辦公與教學場地,著力借助學校的人力資源與社會影響力,在民族風情展區開辟織錦、刺繡等開放式實踐教學課堂,為觀眾提供民族文化技藝傳承直觀的活態的展示。并吸收學校青年志愿者作為博物館講解員、宣傳員,充分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系統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掘和拓展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使高校實踐教學更有針對性,為校企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企業互動搭建了合作的平臺。因此,加快優化基地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基地建成集“產、學、研” 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并按照“足夠、配套、先進、高效、共享”的原則,實現“課堂與實訓場地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教學與技術開發合一”,“教學與理論研究合一”,形成以“項目工作室”為主要場所的“專業﹢實訓工作室﹢企業專家﹢師生員工”為紐帶的“產教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企業與學校形成“良性互動,效益雙贏”的局面,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外實訓教學基地,既是學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延伸,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張惠梅.我國與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立法的差異性研究[J].科教文匯,2007(02)
[2]王艷麗.高職高專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的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05)
[3]陳蘭云.關于高職院校校外教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01)
[4] 賈濤.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J].遼寧教育研究,2008(10)
[5]李雪松.關于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新模式的研究[J].教科文匯,2011(09)
作者簡介:
李 潔,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銅仁學院教授,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組指導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民間美術與文化研究。
麻堯螢,銅仁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012級美術學在讀學生,“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