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珂
【摘要】目的:研究人文關懷在手術室中應用的效果。方法:我院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間診治的200例實施手術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人文關懷,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焦慮情況以及手術配合程度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信任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兩組患者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室患者中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的臨床效果滿意,能夠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焦慮狀態,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信任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手術室患者;人文關懷;應用效果;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88-02
因手術自身對患者心理上及生理上刺激,容易讓患者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這些會對患者的整個手術產生影響。因而,在圍手術期,尤其是手術過程中通過人文關懷的角度考慮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有效的調節患者的應激狀態,加快患者恢復健康。我院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間診治的200例實施手術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我院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間診治的200例實施手術的患者,其中116例為男性,84例為女性;年齡在19~66歲之間,平均為(50.3±5.8)歲;其中46例為胸外科,30例為普外科,84例為頸部淋巴結結核手術,40例為骨科;將所選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具體包括:(1)所有患者均無手術史。巡回護士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認真閱讀患者的病歷資料,對患者的過往史充分了解,同時查看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積極的與主管麻醉以及醫護人員進行交流,了解麻醉方式和手術訪視[1]。(2)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該選擇恰當、親切的稱呼,在實施操作前均需要應用親切的語言,說明操作的目的和必要,積極的對患者進行安慰、關懷。
1.3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5.0系統軟件,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X?進行率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焦慮情況以及手術配合程度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信任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兩組患者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討論
人文關懷是對平等的作為主體的人的生存與生命質量的關注,是肯定應有的尊嚴、人格以及需求,以及對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其集中表現出人文精神價值的弘揚以及對人性根本關懷[2]。
外科是手術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疾病自身就會對患者的心理以及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可引起患者焦慮、緊張,嚴重時甚至出現應激綜合癥,保證患者不舒適感覺以及加重患者的病情,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影響[3]。然而手術室是對患者實施搶救和治療的主要場所,因而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實踐過程中,人文關懷運用關懷提升其生存狀態,將患者稱為一個完整的精神、生理以及社會的需要,用患者需要的方法去愛護和對待患者。因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而且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在對患者充分尊重的同時,能夠迎合患者的需求,對患者實施最真摯的關懷,進而為患者提供社會、心理、精神以及文化等多方面服務,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4]。
本文研究說明護理人文關懷能夠改變護士被動服務的現象,改善患者焦慮的狀態,提升患者身心舒適程度,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以及滿意度,加快患者恢復健康,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患者中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的臨床效果滿意,能夠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焦慮狀態,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信任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馬保莉.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24(34):102-103
[2]胡榮菊.手術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6(20):745-746
[3]胡明珍.親情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25(04):587-588
[4]閆文杰,楊菁,尹太郎,張博.人文關懷在生殖醫學中的體現[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14(0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