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花 崔傳文 姜明
摘 要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對學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及其行為中的不良表現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厭學現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風、學風的建設。本文從六個非智力因素特點分析了大學生厭學行為的產生。
關鍵詞 厭學 動機 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的厭學行為表現在以下諸多方面,如在思想上表現為胸無大志, 目光短淺,沒有信念,沒有追求;在學習上表現為態度馬虎,敷衍了事,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把學習當作苦差事;在生活上表現為懶散,惰性大,不遵守學習紀律,對學習沒有興趣,浪費時光。在學習活動中,總是要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同時參與,如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這些智力因素去執行,當然還要有動機、需要、興趣、情感、意志這些非智力因素的調節和促進。筆者通過多方面的調查與分析,產生厭學行為的非智力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
(1)學習動機弱
動機是促使個體產生行為的內部動力,動機不僅能引發個體活動,還維持個體活動,并引導個體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學習活動的動機是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失去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活動動機的強弱與其對所從事活動實現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計(期望值)和對活動結果如何估計(效價)有直接關系。因此,學習動機的強弱則與學生對自己可能取得成績大小的估計以及對學習結果價值的估計緊密相關。如果學生有把握取得優異成績,同時對學習所取得的成績價值估計也較高,其動機力就強。具有強的學習動機的學生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和迷惑,能刻苦努力,自然也會實現自我對成績的期待;反之,如果學生對取得好成績的期待低,學習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無用,學習動機就弱,其表現為學習無勁頭,注意力缺乏指向,易為外界因素所左右。學習上遇到困難,就會退縮不前,學習成績必然會不理想,由此對學習產生恐懼、逃避心理。從大學生自身方面看,主要原因在于目標缺失,目標消失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沒有了學習動力,學習活動減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向吃喝玩樂、談情說愛等非學習活動中轉移,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2)缺乏興趣
興趣是人們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探求真理的個性傾向性。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由于大學的學習內容廣而深,對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要取得好成績都很不容易。而大學生是經過嚴格選拔的,人人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因而在學業上競爭很難像高中那樣保持優秀,出人頭地,一些大學生常因成績不理想而灰心,進而影響到學習興趣。當出現敗績時,為了維護個人的自尊,而將失敗的原因歸于環境,這種心理傾向,常常掩蓋了事實的真相。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歸因的控制點可分為內部原因(如能力、努力)和外部原因(如工作難度、運氣)。內外部歸因還可分為穩定原因(如能力、工作難度)和不穩定原因(如努力和運氣)。不同的歸因會產生不同的動機。如對于失敗,一個人歸因于不努力,另一個人歸因于能力,這樣就會得到兩種不同的后果。歸因于不努力的便會履歷努力以挽回失敗,歸因于能力的便不愿再努力了,從而失去學習興趣。
(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薄弱是個體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并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意志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質。學習活動是一種艱苦而復雜的腦力勞動,要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就需要學生用頑強的意志克服各種困難,用堅強的毅力應對學習中的挑戰。意志力強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有較強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學習活動;而意志力弱的學生則往往缺乏學習目的,學習時常是被動的應付,很易受外界的干擾與誘惑,經不起失敗和挫折。而最后只能是失敗。如因自制力差而無法抗拒玩樂的誘惑,所產生的補償心理,因無人督促而產生的放松心理,因害怕困難產生的恐懼心理,都會導致厭學行為。
(4)不良的學習習慣
剛進入大學的新生,面對大學學習的內容加深,進度加快,或多或少都有些不適應。究其原因,是因為長期以來習慣于被老師、家長耳提面聆,重復講解,監督敦促,面對大學學習所要求的獨立生活,獨立求知,獨立追求卻束手無策,無所適從。也難怪在十幾年的學習中,時間是由人安排的,讀的書是指定的,學習是被動的,到了大學,還是用高中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來應付學習,結果是學習中屢受挫折,學習目的不明確,盡管聽不懂的課越來越多, 卻不知自習時間干什么,久而久之,低年級的基礎沒打好,還談什么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和 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無法在大學有所收獲的。而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則因沒有學習的內動力,無法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而產生厭學行為。
以上我們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厭學行為所產生的原因,要改變大學塵的厭學行為需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目標的轉移;
(2)保持適當的學習動機;
(3)培養學習興趣;
(4)意志力和好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