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行
摘 要 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建筑,它給我們提供休息、娛樂、學習等場所,來滿足我們對生活的需求。一般人們對建筑的評價總是著眼于它新奇的外觀、豪華的室內裝飾以及它所帶來的政治或者經濟效益,但是建筑真正影響人們生活的應該是建筑構成的戶外空間生活。楊·蓋爾先生的《交往與空間》這本書就是著重講解戶外空間中的生活是應精心考慮的一種建筑學要素,他強調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是善待市民和他們珍貴的戶外活動。
關鍵詞 形式 尺度 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不同城市模式之間在形式上的變化很多,從藝術史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但實際上只有兩種典型的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思想與戶外活動這一論題有關:一種源于文藝復興,另一種源于現代功能主義運動。經過簡化,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這三種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不一樣。一般必要性活動(上班、上學、出差等)在各種條件下都會發生;自發性活動(散步、呼吸新鮮空氣等)只有在適宜的戶外條件下才會發生。一般來說戶外空間的質量對必要性活動沒有太多影響,但是對于自發性活動的頻率增加,與此同時,隨著自發性活動水平的提高,社會性活動的頻率也會穩定增長。在斯堪的納維亞,有一句古老的諺語非常精辟:“人往人處走”。只要有人存在,無論是建筑物內或者是居住小區或者是娛樂場所還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動總是吸引著另一些人。在公共場所中可以看到,如果有批人在一起,或者發生了什么事,更多的人和事就會加入其中,活動的范圍和持續的時間都會增加。范·克林格瑞用一個公式總結了他的城市生活經驗:“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人們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會聚集在他們周圍,尋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動便在進行中的事件附近萌發了。同樣情況,在選擇座位的時候也可以發現,能夠很好觀賞周圍活動的座椅就比難于看到別人的座椅使用頻率高。
從規劃的先決條件可以看到僅有建筑設計是不夠的,但通過設計創造適宜的條件,就能鼓勵交往。社會交往的形成與否主要取決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經濟、政治或意識形態方面有共同興趣。如果找不到這些因素,就沒有相互交往的基礎。楊·蓋爾先生認為空間形式對社會關系的發展不具有促進作用,但這并不否認物質環境以及功能性和社會性的空間處理能夠拓展或扼殺發展的機會。因此,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從幾個層次上來考察公共空間中的社會活動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很多情況下物質環境能不同程度的地影響居民的社會狀態,要么扼殺,要么促進。在規劃設計中還知覺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學家愛德華·T·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一書中分析了人類最重要的知覺以及它們與人際交往和體驗外部世界有關的功能:距離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垂直型感受器官--皮膚和肌肉。這些感受器官又不同程度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范圍。在各種交往場合中,距離與強度,即密切和熱烈的程度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推廣到人們對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尺度適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間、建筑物和建筑細部、空間中活動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間深切體會到。這些城市和空間令人感到溫馨和親切宜人。反之,那些有著巨大空間、寬廣的街道和高樓大廈的城市則使人感覺冷漠無情。
城市與小區規劃中,在這里所講的集中和分散式針對人和活動,而不是建筑物。居住建筑面積密度和建筑密度之類的概念與人的活動是否足夠集中并無關系。從廣泛的規劃角度來考察人和活動的集中與分散問題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區規劃角度來考察人和活動的集中與分散問題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區規劃的大尺度、小區規劃的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討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宏觀層次上的決策不能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間創造先決條件,在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樓閣。這種關系式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所有的場合下,小的尺度,即周圍直接的環境,正是人們相會的地方以及評價各個規劃層次的決策的參考點。
在城市和居住區的各種公共空間中,都必須為人們安坐小憩做出適當的安排,這一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人們安坐下來,才可能有較長時間的逗留。如果坐下來的條件少而差,人們就會側目而過而過。這不僅意味著許多有魅力和價值的戶外活動被扼殺掉了。良好的座椅布局與設計是公共空間中富有吸引力的許多活動的前提,,如小吃、閱讀、打盹、編織、下棋、曬太陽、看人、交談等等。這些活動對于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是至為關鍵的。因此,在評價特定區域中公共環境的質量時,必須把能否為人們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作為量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建成環境是人類日常生活對物質環境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充滿創造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戶外空間。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豐富的激情感受構成了富于生氣的城市生活,回想現實,很多時候,也許我們是在關注建筑或者景觀本身,但是沒有人群、人的或動的烘托,其氣氛也不盡人意,通過合理的布局來構造一條合理的步行街。
參考文獻
[1] 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李亞薇.析《交往與空間》、《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回到城市本質以人為本看中國城市化[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