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近年來雖剛興起卻呈現出一種快速發展的趨勢并與傳統銀行形成一種競爭的格局。出于經濟人的基本特征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納什均衡結果顯示:對于傳統銀行而言,要獲得最好的受益,最好選擇(f+b-e)/f的概率進行變革;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最好選擇c/d的概率進行進軍,以1-c/d的概率選擇不進軍。本文也從不同角度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進行了各自競爭要素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研究結果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認識變革的重要性,使得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銀行,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銀行 納什均衡
在現代經濟體中,銀行一直以來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企業,傳統銀行主要是通過吸收存款,放出貸款,收取其中的利率差為盈利方式。由于我國目前的經濟制度是限制資本自由流動和相對封閉的經濟情況,使得我國的利率浮動與市場貨幣供給需求無太大關聯,所以一般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是國家規定的。基于這種特殊的利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傳統銀行的利潤遠高于其他行業。加上其特有的法定準備金制度,使得銀行具有強大的信貸能力。而近期出現的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造成威脅的,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其主要是融資領域中的競爭。融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如何以較低的成本完成健全信息并對其準確定價,是發展金融業務的關鍵所在,而互聯網金融在這方面借助強大的客戶流量,高效便捷的快捷夫婦支付手段,因此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與基金公司合作,以高于傳統銀行活期利率吸收社會閑置資金進行實體經濟投資,獲得較大的回報,從而從中賺取利潤差價。如2013年6月阿里巴巴與天弘余額寶推出余額寶,僅僅用一個月時間,其資產規模竟超過了100億元。余額寶的推出,不僅可以加強其市場認可度,還可以打破金融市場管理格局,因為它可以給客戶帶來高于銀行標準利率的利息。一旦類似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壯大起來,將會帶現行的金融市場產生較大的沖擊。雖然目前出現了大量研究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文獻,但是從博弈論的視角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的文獻并不多。本文旨在從博弈論角度,探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為追求自身綜合利益最大化而進行抉擇的態度傾向。
一、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簡單回顧
對于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之間的關系研究,國內外學者均有不少的探討。武冰(2014)從風險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的自身問題以及對傳統銀行的影響,認為互聯網金融業的快速擴,使商業銀行倍感壓力,擴張金融業務創新速度過快,沒有現成法規可循,往往游離于銀監會和央行監管之外,加上互聯網的開放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1]。費洋(2014)從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共贏角度認為未來我國銀行業會更多的借鑒互聯網金融的優勢,逐步調整發展戰略,實現發展轉型,同時,互聯網金融也會細化自身業務領域,避開自身無法克服的經營弱點[2]。從兩者對相互間的影響及借鑒來看,兩者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分立對抗是暫時的。
周艷(2014)從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的角度分析,認為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傳統銀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便會造成銀行客戶流失,各項業務出現縮水的現象,傳統的經營模式改革則迫在眉睫[3]。但是又因為互聯網金融目前本身就存在著很多問題,以及商業銀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重要位置,所以使得兩者關系難以定論。
縱觀大部分學者研究,發現主要是從理論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之間的關系,而較少的從實證角度出發出發探討。本文從博弈論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之間的博弈戰略選擇,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最佳策略以及對此的政策建議。
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博弈模型分析
在現有經濟體系中,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之間是信息對稱的對稱博弈關系。基于新經濟人的假設,互聯網金融行主體和傳統銀行行為主體都是以其主體的自利行為以及相應的市場反應作為其行為的出發點,并在財富最大化和非財富最大化之間進行權衡以求最佳均衡點。
(一)博弈的三要素分析
博弈元素主要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局中人,即誰是參與博弈的主體行為人;二是策略空間,即行為主體人所采取的戰略;三是支付函數,即不同策略對行為主體產生的受益是多少。
1.局中人:在本博弈中,局中人為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銀行。其中互聯網機構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額寶為主要代表。傳統銀行主要包括四大行及大部分商業銀行,一般不包括央行。為了簡化問題的研究,本文把所有互聯網金融機構看成一個單個的行為主體人,傳統銀行業看成是一個抽象的整體。因此本博弈可以簡化為二人博弈。
2.策略空間: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其有兩種選擇:進軍或者不進軍金融業,即參與或者不參與傳統金融業務;對于傳統銀行而言,其面臨著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分流,也有兩種選擇,即變革或者不變革。因此,本文把互聯網金融策略集定義為S1={進軍,不進軍},傳統銀行策略集為S2={變革,不變革}。
3.支付函數: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在有限的市場內,傳統銀行是不希望互聯網金融參合進來,搶占資金流和資金存量;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如果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快捷服務和更高的受益并與此同時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進軍傳統銀行融資等業務是值得的,盡管存在失敗的風險或者效益并不明顯的風險,但如果不去做,那么這方面的受益將為零。因此,本文定義,a、b、c、d、e、f均大于零,其中,a≥b>e>f,c>d。在這個博弈中,a表示傳統在沒有互聯網進軍時且不變革的高受益,e和f代表傳統變革時的損失,并且e>f是因為在有互聯網金融進軍時傳統銀行損失更大。a≥b是因為傳統銀行如不進行變革而互聯網金融又進軍則會導致其受益急劇下降甚至為零,但作為傳統銀行特別是四大行,目前并不預測其收益為負,因為在現有制度下發生概率很小。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如果不進軍,這這方面受益為零;若進軍,則在傳統銀行不變革時獲利最大,為c,若傳統銀行在此時進行變革,則互聯網金融機構收益下降為c-d,顯然,c-d>0。
(二)博弈的收益矩陣和求解
基于上述假設,由于該博弈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同時混合策略博弈,所以可以用下表1來表示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銀行之間的博弈受益情況。由下表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進軍而傳統變革與不變革的收益分別為(c-d,a-e)和(c,a-b),互聯網金融不進軍而傳統銀行變革與不變革的收益為(0,a-f)和(0,a)。
表1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之間的博弈受益矩陣
對表1利用畫線法求出其均衡,發現其存在納什均衡,納什均衡解為(進軍,變革),其收益為(c-d,a-e)。
與純策略博弈不同,在該博弈中,本文定義互聯網金融選擇進軍的概率為P,選擇不進軍的概率自然為1-P;把傳統銀行進行變革的概率為q,不經心變革的概率為1-q。通過反應函數,可以求出該博弈的納什均衡。
根據該博弈的矩陣型表示,我們可以把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期望收益求解如下:
U1(p,q)=q*(c-d)+(1-q)*c=q*0+(1-q)*0,解出均衡解為所以反應函數為:q=c/d。
當q=c/d時,p=[0,1];
當q>c/d時,p=0;
當q 同理,我們可以把傳統銀行的期望收益求解如下: U2(p,q)=p*(a-e)+(1-p)*(a-f)=p*(a-b)+(1-p)*(a),解出均衡解為所以反應函數為:p=(f+b-e)/f。 當p=(f+b-e)/f時,q=[0,1]; 當p>(f+b-e)/f時,q=0; 當p<(f+b-e)/f時,q=1。 由上述兩個行為主體的博弈受益可以反應函數相交法畫出其反應函數曲線。 如圖1所示: 由圖可知,兩條反應函數曲線的交點為((f+b-e)/f,c/d)。由此說明,對于傳統銀行而言,要獲得最好的受益,最好選擇(f+b-e)/f的概率;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最好選擇c/d的概率進行進軍,以1-c/d的概率選擇不進軍。 三、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的競爭要素分析 從某種層面上來看,博弈論是解決博弈雙方選擇最佳策略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具有能夠進行與傳統銀行進行博弈的可能性取決于以下因素。 (一)投資者組成 大部分進行網絡支付或者交易的投資者都是中小型散戶。這一組成結構就注定面對古玩玉石,房地產,期貨以及信托對資金實力要求比較高的投資方向時大部分的投資者只能望而卻步。當然這既是優勢,也是弱勢。正因為無法吸引大投資者進入互聯網金融進行投資,使得其在規模程度上難以和傳統銀行業進行抗爭。所以傳統商業銀行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仍有優勢[4]。 (二)投資環境 相對于證券市場的顯示回報率及其回報的不確定,如幾年股票市場的一蹶不振,大盤持續疲軟,加上在二級市場上流通的各類高風險高收益的公司債券和可轉讓債券,投資者也不敢放心大膽的投入大量金額等環境,互聯網金融卻推出了收益率較高且固定的投資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從業者憑借著高效性,便捷性以及獨有的自主性,創造出了以余額寶為代表的高出銀行活期利率10多倍的理財產品,這勢必導致傳統銀行業競爭力下降,短期現金流大量涌向類似于余額寶的理財產品。而且在成本方面,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成本優勢,還不受限于區域發展[5]。 基于上述分析,互聯網金融在此大背景下完全可能出手進軍金融業。換言之,在如此大背景下,只要互聯網金融進軍金融業,就一定會有受益,而受益得多少取決于傳統銀行如何接招。 (三)技術層面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互聯網金融債支付服務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傳統銀行,但是其并不是清算系統的直接參與者,所以互聯網交易仍會以需要以銀行賬戶作為支撐,加上社會對其廣泛接受程度的時滯性,所以互聯網金融短期不會對銀行產生直接明顯的影響。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對于傳統銀行而言,要獲得最好的受益,最好選擇(f+b-e)/f的概率進行變革;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最好選擇c/d的概率進行進軍,以1-c/d的概率選擇不進軍。互聯網金融屬于新起之秀,其發展潛力暫不定論,但是能肯定的是,在傳統銀行不變革的前提下,互聯網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優于傳統銀行的選擇。但也存在不可否認的事實,傳統銀行較互聯網金融擁有更多的客戶流量。 從金融本身來講,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銀行,其目的都是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經濟生產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在這之中,金融體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討論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競爭博弈,其共同的目標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使其盡可能僅僅帕累托均衡。為了更好的使得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銀行服務于社會大眾,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傳統銀行盡快進行變革 從宏觀經濟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傳統銀行的應該進行變革。現階段傳統銀行的平均薪資水平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其也能夠提供各種服務,但是服務效率不高,如去銀行辦理業務需花費排隊時間,手續費等。雖然傳統銀行有進行某些變革,但是這些變革都是表面上的,未涉及到深層次,并未借助互聯網而轉變成一個單邊或兩邊的網絡平臺,也沒有培育和產生出網絡效應。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充分利用已經具備的優勢——巨大的既有客戶資源,開發出能夠激發網絡效應的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它們完全可以在這場互聯網金融戰役中保住自己的地盤。從而在博弈中利于優勢地位。 (二)互聯網金融建立保障制度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其目的是以一種創新思維提高用戶體驗縮短距離。雖然互聯網金融沒有改變金融業的本質,互聯網金融只是較傳統銀行具有更高的效率優勢。但是其各種管理制度,監管制度和風險防控體系不如傳統銀行成熟,其各種產品服務有可能超出現有法規的監管范圍,或出現了監管的真空。因此,在此環境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應該構建風險防控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系統,責任分析的執行系統,相對獨立的監督系統,從而有效防范因決策,執行和監督等方面發生的各種風險,增強抗擊風險能力,提高被信任程度。 參考文獻 [1]武冰.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J].商,2014(2):214-214. [2]費洋.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分析[J].商,2014(2):207-207. [3]周艷.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創新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 2014(3):101-102. [4]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5):86-88. [5]辛羽.淺談互聯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視野,2014(2). 作者簡介:金文龍(1988-),男,漢族,江西高安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