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蘇洋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對音樂作品的感情體驗,欣賞者必須要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文字說明之后才能夠更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這是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音樂;作品;欣賞;感情;體驗
![]()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專業的聽眾來說,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只注意技巧、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這對音樂作品理解和欣賞也只是膚淺的欣賞和理解,并不能完全地領會與感受音樂作品的內在美。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對音樂欣賞者的基本要求。例如1:李煥之《春節序曲》
我們自然會從這個由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奏出的歡快而又熱鬧的音樂主題中,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感情體驗。
例2:黃海懷《江河水》
而當我們聽到這個緩慢的、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時,一種悲苦、凄涼的感情會不由自主地在我們的心頭涌起。
例3: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當樂曲以號角性,戰斗性的主體音調,以氣勢磅礡,雷霆萬鈞,具有感人魂魄的召力量,象征著東方巨人為勝利發出吶喊。樂曲鏗鏘有力的動機和激昂的波濤感情會召喚著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把我們帶入到那個奮起抗敵的英雄時代以及中華兒女抗敵必勝的堅定信念深深地被打動。欣賞者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當然,欣賞者能夠在自己的意識中,把從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是要以正確的音樂感知為前提的。再例如:在欣賞課上對樂曲不作任何說明的情況下,我為學生們播放一段華彥鈞的《二泉映月》的主題演奏片段的音樂,然后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結果學生們的回答可分為以下情況:(1)回憶的 悲憤的、(2)悲哀的 帶有哭泣的音調、(3)充滿深沉的情緒、(4)悲哀 哀怨、(5)風光 美景,等等。
學生們的答案都不太相同,但他們的感情體驗基本是和作品內容要求比較接近,而且與原作的感情內涵基本上是相同的。華彥鈞這首樂曲中所抒發的是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憤懣之情,表現出了作者寧折不彎的堅強性格,以及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學生們感性的直覺也是能夠有所體驗的。然而,學生們對具有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音響與藝術風格的樂曲,在感情體驗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我在課堂上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音樂片段的之后,照例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學生卻作出了各種與音樂作品的情感要求不同的回答:(1)狂舞、(2)典雅而明快的情緒、(3)喜悅而高興,等等。
這里之所以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體驗,主要原因是有些學生們很少接觸到交響曲這類音樂,更不了解交響曲的曲式結構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經歷,因此也就不能正確地體驗到樂曲的感情內涵。
我們上面所講的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感性的或者說是直感式的感情體驗,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方式。是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一種初步體驗。如果欣賞者僅憑直覺去進行體驗,雖然有可能體驗到樂曲的基本感情,但卻往往會局限于喜怒哀樂的感情類型的體驗上,而不能更準確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因此,在音樂欣賞中要求欣賞者的情感體驗,要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去研究和了解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 當然,我們這里是指對那些的確表現了深刻的感情內涵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言。要求欣賞者在欣賞作品中要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和對作品的感情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體驗不是一種與人的思想沒有任何聯系的神秘莫測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生活基礎的主觀自生的東西。相反,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由一定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相聯系的。
音樂表現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現感情的同時,卻不能把感情所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同樣明確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欣賞者在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憑借感性進行體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理解因素,深入體驗樂曲感情表現的內涵。
由于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常常可以在音樂以外的因素中找到,例如在聲樂作品中可以在標題和歌詞中找到,在標題音樂中可以在標題和文字說明中找到,因此,在對聲樂作品與標題器樂作品的感情體驗中,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不予注意,而僅憑感性體驗是很難深刻領會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特別是它的社會意義的。音樂是一種表現社會背景和人們生活的藝術,為了避免音響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進行藝術表現,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藝術相結合,這種做法早在音樂發展的原始時代以歌、舞、詩三位一體的形式已經開始了。由于這些非音樂因素已經和音樂緊密地融合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欣賞者在對音樂進行感情體驗時,就需要運用理解認識這一心理要素去對這個藝術整體加以研究,從而加深對音樂的感情內涵的體驗。
有些無標題音樂作品,并沒有綜合運用非音樂因素,但是卻并不意味著這些音樂中的感情表現就沒有它們的生活和思想基礎。為了更深入地體驗這類音樂作品的所表達的感情內涵,欣賞者一方面要通過對作品本身的反復傾聽,憑借感覺更準確、更細致地去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表現,另一方面要從作品的產生年代和社會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去進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正確把握。例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g小調》共四個章,這部作品既有作者的前期作品中明朗、樂觀的風格,又有后期作品中的戲劇性因素,表現作者對人類生活和未來的信心和積極奮發的感情。欣賞如果不了解這部作品是在法國大革命的前期(1788年),人民中蘊藏著斗爭的熱情和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著信心和奮斗的勇氣,那么欣賞者也就很難體驗到這部作品中的感情體驗。
但是,對作品欣賞時的感情體驗,并不是每一個欣賞者都能夠做到對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創作情況的了解,也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有條件進行的。而且,有許多無標題的器樂作品,作者在創作時往往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作品本身也并沒有表現出什么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內容,而只是某種情緒的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欣賞者就很難對作品進一步的解釋,而只能憑借音響感知和對作者的創作個性和風格來把握作品的感情體驗。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對于絕大多數音樂欣賞者來說。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更多地還是以感受性的直觀形式進行的。也就是說,欣賞者通常處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狀態來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和體驗。在很多情況下欣賞者是否能夠借助于某種概念把體驗到的感情表達出來,這要看欣賞者是否對音樂作品中表現的感情真正從內心里有所體驗,欣賞者的感情是否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音樂作品的進行而起伏、變化,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就可以說是對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感情有所體驗了。當然,我們這樣說也并不是否認理解認識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說明,這種理解認識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體驗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欣賞音樂作品。
總之,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必須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的了解作品的感情體驗。
參考文獻:
[1]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實踐論》
[3]趙寒陽《二胡演奏技法》
[4]朱敬修《中外音樂欣賞》
-famM ? ? ? 0p?? :black'>確立的目的是從學歷資格標準的角度貫通普通教育、大學教育以及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三大教育體系,建構起三大教育之間相互連接和溝通的橋梁。它是學員在學分轉換與銜接過程中的內部保障機制,當學員需要在不同教育類型之間流動時能夠較為清晰的判斷自身在教育層次中的位置,更好的實現教育的互通。
2.政府認可并監督。澳大利亞政府將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國家行為。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政策以及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的方式保證學分轉換與銜接系統能夠有效的運行。
3.職業教育立法保障。在此十年間,澳大利亞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障學分轉換的有效實施。如2002年,澳大利亞出臺了《先前學習認證政策和實踐報告》,對先前學習進行了界定,并制定了六個具體步驟對先前學習進行認證,一旦認證成功,則給予學分。
三、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分轉換系統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且提出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職業教育要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縱向溝通、職業教育內部橫向貫通。借鑒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分轉換系統的成功經驗,形成一套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學分轉換系統,對于構建我國現代職教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1.建立有效的學分體系。
目前我國并未形成真正的學分體系,某些采用學分制的學校也是流于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學分僅僅是衡量學生能否順利修完學校所規定量的課程的標準,學員在該學習過程結束之后,學分的意義也就隨之消失,當學員再次接受另一學習過程時,還是要重新學習先前學習的內容。因此,我國應該切實制定各級各類學校有效的學分體系,加強各類文憑、證書和學位之間的溝通銜接,很好地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連成一體,使受教育者在高中、中高職院校、大學與職培訓機構之間自由流動。
2.制定學分轉換的具體政策。
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的學分認證和互認制度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僅是一些指導性的建議。學分的設置缺少統一標準。學分轉換過程中缺乏相關標準,導致各學校對學員先前學習的同一內容認可的程度不同,且各地區對學分的認證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因此,應該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主導性,建立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有效的學分認證標準,以此來規范學分轉換過程的科學化和標準化。
3.建立學分轉換體系運行的強有力機制。
職業教育學分轉換需要有效的機制來促成和推動,這就要求政府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加大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支持力度,統籌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利用政府強有力的方式促使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實現學分的同等和有效互認。
參考文獻:
[1]方鋼山.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簡介[J],現代教育,2011,(13-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