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蓉 葛楚華
【摘要】健康教育倡導個體以實際行動,消除和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學校健康教育由于客觀原因,多為選修課或講座,課時少。借鑒以行動為導向的德國職業教育模式,增強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使教學活動得到延伸,彌補課時不足的缺憾。
【關鍵詞】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26-02
“健康”對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馬勒博士強調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喪失了一切”。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個體能夠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學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科學的健康知識傳遞,將學生不健康的行為引向正確的方向,使他們能夠自覺改變和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預防疾病,抵御疾病的侵襲。學校開展健康教育,要與時俱進,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目前學校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1.學校健康教育邊緣化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大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試行)》和《大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編制說明》明文規定,普通高校應當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或講座,并指出將健康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幫助大學生樹立現代的健康意識。目前,許多學校領導都能夠認識到健康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可無論健康多么重要,面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巨大壓力,學校不得不強調學科本位,學校的重心只能是學科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以應對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學校健康教育只能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并且,在短時期內,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狀態難以改變。因此,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時,積極探索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來提高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2.健康教育仍為傳統的講授灌輸模式
目前,學校健康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通過具有科學全面健康知識的教師,運用灌輸式的方法將教師的健康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提出問題(如不積極鍛煉,生活方式不健康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并給出答案(大學生必須注意健康保健,參加體育鍛煉)。教師的任務是:課前認真備課,授課時盡量多地將健康保健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的任務是:認真聽講、理解、重復(并非是對知識的自主學習),被動的認可和吸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對某個單元或某堂課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負責,學生只需把老師在課堂上的內容及答案記住,完成考試。其結果是學生掌握教師傳授的健康知識,但不知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才能將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并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
3.部分學生選修健康教育課的動機不純
健康教育課多為選修課或講座。一部分學生選修健康教育課程是抱著湊學分的態度來的,認為健康教育課的學分容易拿。選修該課程后,上課不認真、不注意聽講,考試也只是應付,學習效果不佳。課程結束后,依舊我行我素,熬夜、不鍛煉、吸煙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絲毫改變。因此,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二、德國職業教育給學校健康教育的啟示
1.以行動為導向開展健康教育
德國職業教育模式強調行動導向,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獨立思考,通過行動來學習。行動構成學習的基本起點,行動必須由自己計劃、實施、檢查、修正和評價。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具有自主的“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愿和能力。一個人健康狀況如何,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重大遺傳性疾病除外)以外,更多的取決于后天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日常保健等因素。以行動為導向的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學生以實際行動來消除或改變影響自身健康的行為和因素。人的一生,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環境的改變都可能引起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因而,健康保健知識的學習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過程,要具備“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愿和能力。
2.改變教師角色
行動導向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的過程是主體,但在學的過程,學生才是主體, 學習過程從它的自然規律來講,就是由學生自己控制的,但是它可以從外部得到支持。學習是首要過程,教學只是次要過程。教師從執教者變為學習的陪同者,以及學習的輔助者。教師要認清學習需求,并使學生認清此需求,幫助他們構思學習途徑,給出相應的學習任務,并指導他們的學習過程。
3.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行動導向的教學是一種人性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關,是培養學生自我掌握世界事實到開發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開拓他們的行動能力,并且學會對所實施的行動進行反思的過程。
健康教育可以借鑒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健康教育教師給出信息,即提出與健康相關的問題,學生得到這個信息(問題)后進行思考、分析,然后用所掌握的知識(課堂學習及課后查閱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出發點是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工作任務),學生對問題或任務進行分析,在老師的幫助下,自主的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例如:針對“鍛煉與健康”主題。首先提出問題:老年人為什么進行鍛煉?然后分析:老年人進行鍛煉的好處,不鍛煉的結果,通過老年人鍛煉的利弊原因分析,提出進一步的思考:我們是否需要鍛煉?再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我們必須鍛煉,并找出因人而宜的鍛煉模式和方法。行動:我們按照符合自身情況的鍛煉方法去鍛煉。上述過程有問題、分析、結果、實施幾個環節,學生根據教師傳授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課后查找資料尋求答案,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育的實效性增強,還能讓教學活動得到延伸,彌補健康教育課時不足的缺憾。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