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摘要】“少教多學”,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通過教師的“少教”,達到學生的 “多學”,通過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少教”不是不教,也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通過“精講”,從而達到學生的“多學”,學到更多的知識,本文就“少教多學”理念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拙見。
【關鍵詞】少教多學 創造性思維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39-02
引言
“少教多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觀念截然不同。傳統教育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教的多,學生學的少;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提倡“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的教學理念。教師既是導演,也是主演,是整個課堂的主宰。這樣的課堂過分注重教師的教,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課堂,運功于課堂之外,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什么是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時間(45分鐘)和有限的空間(教室)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以獲取最大容量的有效知識,從而達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這種“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實質就是學生的多學,自主地、主動地學。葉圣陶老先生還指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最大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種“自能”式的學生能力的獲得是建立在“多學”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機型狀態下的教師,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課堂,不能補辦代替,不能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本質上講,《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正是“少教多學”所追求的。
二、“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下面,我以我校郭彩虹老師講述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課堂實錄為例子來具體分析和探討初中語文課堂“少教多學”的新模式。
首先,這節課突出了以學生為本位、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設計。郭老師注重課前預習,要求學生搜集與課文有關的類文,課前自主閱讀并寫出閱讀感悟,上課時展示自己的閱讀感悟。課堂上,郭老師請三位同學朗讀自己的閱讀感悟,適時的鼓勵性點撥,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只是點撥,盡可能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從上課開始,她就讓學生講故事、讀感悟、讀資料,聽故事、聽歌曲,練筆,讀練筆。自始至終,學生都在動,手動、嘴動、腦動。一節課結束,展示人數多達二十人以上。
其次,課前講故事的做法,能很好的鍛煉學生聽和說的能力。若能加以發展,增加古詩詞、優美散文、學生自己的讀書感悟朗誦等形式,既可以鍛煉學生聽和說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第三,她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教給學生知識以及學習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例如,郭老師在安排學生展示練筆成果時,已經有兩位同學做了展示,課堂時間已不允許再讓同學展示了,但還有同學要求展示。郭老師告訴學生,生活中的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以及主動抓機遇的人,否則,將錯失良機。一個很小的細節,教給學生做人的大道理。
第四,本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從聽說讀寫悟各方面對學生均有訓練,由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由教書到育人。課前預習目標清楚,落實到位,有布置,有檢查。課堂組織有條不紊、環環相扣。從學生完成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課前都找到了與課文相關的類文,并寫了閱讀感悟。從課堂練筆來看,在有限的五分鐘時間內,大多數學生都寫了一段自己與父母間發生的親情故事。從展示結果看,學生寫得很不錯。
第五,課堂練筆也是一大亮點。不同的父親母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郭老師給了學生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筆,這一環節,她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成長中,自己和父母的哪些細節令你難忘。學生寫好后,她讓兩位學生進行課堂展示,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第六,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也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上課前,教師選用劉和剛的《父親》,上課途中再用劉和剛的《父親》,閻維文的《母親》等歌曲很好的把學生帶入濃濃父愛母愛情境之中,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七,課堂中對學生恰當的點評和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地予以鼓勵。這一做法,看似簡單,其實很重要,如果運用的好,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反之,如果學生沒回答上問題,或者回答不好,教師若當場批評,就可能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原本膽小的學生越不敢回答問題了。
通過本課觀察我認為“少教多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師既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要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理念。
結束語
總之, “少教多學”理念下的高效課堂,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通過老師的教,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學會學習的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學到更多的知識,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于紅霞,何志波.從量到質的轉變——談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改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2]魏為燚,劉冬巖.三問“以學論教,少教多學”[J].基礎教育課程,2009(06).
[3]張偉平.關于學生課堂角色問題的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01).
[4]顧泠沅.教學效率與教學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