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光 汪正剛
【摘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教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并改變著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結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在高等教育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多媒體課件開發中的教學設計在理念上存在著差異,如何轉變思想觀念上的認識,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教學系統設計 學習模式 系統科學 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36-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應用的普及,教學技術從傳統的“黑板板書”發展到多媒體投影教學、計算機程序輔助教學,到當前最有前景的網絡遠程教學系統。據國家教育部1997年頒布的關于多媒體課件制作規范,課件是“實現和支持特定課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及配套的教學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指在特定學習理論指導下,依據教學目標設計,體現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2012年3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多媒體課件以其攜帶教學信息量大、教學形式生動直觀、人機互動性強等優勢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一、近年來高校多媒體課件發展現狀概述
根據國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辦的全國多媒體課件(高校)大賽近幾年的統計結果,2010年參賽作品1344件,入圍決賽作品490件;2011年參賽作品1666件,入圍決賽作品633件;2012年參賽作品1800多件,入圍決賽作品632件。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高校多媒體課件的數量和整體質量逐年大幅提升,參賽的院校數目也在逐年增加。通過欣賞這些代表國內多媒體課件最高創作水平的作品,可以總結出一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1.對課件設計新理念(以B-Learning混合式學習法為代表,即“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及課件設計新方法(“學教并重”教學設計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以課件方式演示和呈現教學內容,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起到教師“主導”教的作用;在課外以基于網絡的討論區在線交流、點評作業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的作用。
2.對課程內容和社會需求進行有效整合。使課程內容在現實職業需求上的具體轉換有一個形象而直觀的體現,做到了教學內容項目化、學習情境職業化。
3.結合學科特點,合理使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像等媒體資源。課件內容涉及到的動畫、圖片、圖表、聲音和視頻等資源在保證準確性、科學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還能滿足形象、生動和豐富等特性需求。
4.緊跟信息行業技術發展動向,探索、研發新技術在多媒體課件中的應用。有些課件利用無線網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媒體終端,優化課件內容并結合網絡資源豐富課程內容的溝通、討論等功能。
在多媒體課件開發中,由于學校之間重視程度的不同,教師制作課件技術水平的差異,在實際的課件創作中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有效的教育思想指導,組織方式呆板僵化。有些課件還是以講授和演示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學生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溝通。
2.沒有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課件的開發工具使用單一,表現形式過于單調。有些課件仍然只用Powerpoint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對流行的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軟件使用不熟悉,無法針對不同的課程選用對應的開發工具。
3.用戶界面和細節內容設計過于粗糙,影響了課件的整體表現力。有些課件的整體結構設計清晰合理,但是在人機界面和一些細節設計方面欠缺考慮。比如界面布局、字體大小、色彩搭配、音視頻處理、交互功能等方面不太理想,導致作品的體驗性很差,極大的影響了課件的質量水平。
4.功能設計方面缺少在線互動環節和實時評價體系。在線答疑互動環節是優秀課件應必備的功能,有助于及時檢查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評價體系是對課件使用效果的有效反饋,可以幫助開發者及時解決課件所存在的問題,完善課件功能。
5.對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缺乏深度認知,導致數據的組織形式比較固定,不方便后期的維護更新。知識結構需要不斷的更新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網絡技術應用的廣泛普及,合理的數據組織方式會讓多媒體課件內容日后的更新和維護變得極為便利。
二、高校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原則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的教育家將系統科學用于解決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從而創立了“教學系統設計”(簡稱“教學設計”)。在某種教育傳播理論的指導下,“教學設計”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起到橋梁連接的作用,使教育任務達到預期的目標,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在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1.保證系統“開放性”原則:多媒體課件在內容的編排和數據組織方面選用合適的結構形式。比如媒體資源使用外部鏈接的方式或者通過數據庫調用的方式,這樣便于教師隨時補充、修改、整合、充實原有的教學資源。
2.全面體現“非線性”原則:教學系統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等四個組成要素,所以教學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線性關系。
1)“教師與學生”的非線性關系(“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以“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為指導,運用“學教并重”教學設計方法進行課件設計。
2)“師、生與教學課件”的非線性關系(形象化教學工具與認知探究工具)——既起到教師主導“教”的形象化教學工具的作用,又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的認知工具的作用。
3)“教學內容與教學課件”的非線性關系(超鏈接方式組織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在數字課件中不應再按線性、順序方式呈現,而應按非線性的、超鏈接方式組織,有利于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
4)“師、生與教學內容”的非線性關系(瑞奇魯斯的細化理論和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
3.充分運用“協同性”原則:協同性是系統實現自組織的核心機制。隨著Blog(博客)、TAG(標簽)、RSS(聚合內容)、Wiki(維基)等SNS(社會性網絡服務)軟件(最大特點是“可重用的微內容及其聚合”并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飛速發展,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正在向大規模協作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現在的Web2.0已能為大規模的協作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撐環境。
4.有效實施“漲落性”原則:就認知目標的教學而言,是對某種知識從無知到有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意義建構過程;“漲落”相當于“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順利完成意義建構過程。就情感目標的教學而言,是對某種情感、態度從比較缺乏到逐漸形成的心理內化過程;“漲落”相當于“情感沖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逐步完成心理內化過程。
根據皮亞杰的個體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內容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課件是創設學習情境,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 由此可知,多媒體課件在開發中需要考慮三個重要因素:創設學習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沖突或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點難點包括課程中的抽象概念、理論和現象;課件的內容可以重復使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青竹,王海波.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科技資訊. 2009(28)
[2]張玉紅. 高校多媒體課件創作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電化教育. 2002(02)
[3]褚梅,史紅艷,王麗麗. 淺談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的分析[J]. 中國學術研究. 2010(09)
[4]喬維德.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評價方法研究[J].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3)
[5]何克抗. 對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三版)的學習與思考之一——對“建構主義學習原則”和“建構主義教學設計”認識的深化[J]. 電化教育研究. 2013(07)